河南稀有剧种有多少?

河南是戏曲大省,除了豫剧、曲剧、越调等三大地方戏曲剧种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小剧种,我们一般称之为“稀有剧种”,如大平调、大弦戏、怀梆、四平调等。那么,我们河南省到底有多少稀有剧种呢?

《河南戏》编辑从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了解到,全省的地方戏曲过去有近百种,目前存活的只有36种。其中,有31个(除豫剧、曲剧、越调)剧种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

据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裴景岭介绍,河南省对稀有剧种的历史沿革以及它的成长轨迹都做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剧种志”的方式,为每一个稀有剧种出版一部图书,不仅从剧目、音乐、表演、舞台美术等方面对稀有剧种的艺术层面进行了详尽的搜集、整理和记录,而且从文化层面对稀有剧种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基础,为全省稀有剧种的保护和有效传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大平调

大平调,原称“大梆戏”、“大油梆”,已于年5月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平调是梆子腔声腔剧种中一个比较古老的剧种,历史悠久,积淀厚重、风格独特,主要流传于豫北、冀南和鲁西南的广袤地区。它剧目丰富,有口述本多个,题材多源出于《封神演义》《三国志》《隋唐演义》《水浒传》《杨家将》等古典小说,其演出剧目以外八角,特别是红脸和黑脸戏为多;表演上动作粗犷、豪放、彪悍、夸张,“云手画大圈,起胫跨大步,上场打飞脚”,形式古朴,独具特色。音乐上唱腔板式丰富,有,,和四大板类。其演剧形态早期为“一桌二椅四条凳,司鼓居中,梆弦锣鼓两边排坐。”有诗曰:“擂鼓鸣金不起梆,尖子(尖子号)筚篥敬明皇。三起三落君居定,弹拨韵起枣木梆。”尖子号、四大扇的恢弘气势和独特音响,不仅彰显了大平调的剧种风格和特色,有着独特的艺术审美效果,也保存了金元以来中原文化和北方边疆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记忆。

2大弦戏

大弦戏,又名“弦戏”、“弦子戏”。是流布于豫北、冀南和鲁西南一带的一个古老戏曲剧种。在声腔上与柳子戏、罗戏同族同根,同属于弦索腔,即元明时期北方流行的“河南调”、“女儿腔”。它至今还保留了三弦领先,笙笛递入的“三滴水”伴奏习俗,相当于传统戏中的“自报家门”,是大弦戏声腔类别和归属的历史见证和身份标志。

大弦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凝重的艺术积淀,演出剧目有五百多部,取材于古代历史故事的袍带戏居多。如《西岐》《南唐》等。表演特色鲜明,至今仍保留着“脱膊戏”、“滑稽戏”、“跳加官”和“栓搐艳段”、“打列艳段”的古老表演艺术形态。身段吸纳了民间武术“大洪拳”和“梅花拳”的艺术元素,出场擅用飞脚,走场拔躯振臂,大蹦大跳,动作夸张。所用道具以真刀真抢为特色。声腔音乐多为古老的曲牌,有、、、、、和俗曲小令七大类,约三百多支牌子;其主声腔“弦索”有、、等五大套套曲。乐队伴奏保留了尖子号、四大扇,粗犷豪放,强烈彪悍,令人震撼。大弦戏承载了许多中原和草原文化交融的历史记忆。年5月,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四平调

四平调,由流行于豫、鲁、苏、皖交界处的豫东花鼓(又称“砀山花鼓”或“苏北花鼓”)基础上,吸收评剧、京剧、豫剧等的腔调发展而成,是一个风格独特,深受群众喜爱的剧种。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世纪初,四平调开始由属于民间歌舞的“花鼓”向戏曲转型。演出形式由歌舞的客观表述,向演员妆扮人物的代言形式转变。音乐上也在原花鼓的歌舞小曲的基础改造变形,向戏曲音乐发展。

四平调剧目相当丰富,一方面承袭了原花鼓的传统曲目,一方面又学习移植了兄弟剧种的许多传统名剧。表演上,它学习了京剧、豫剧等的舞台行当技艺,逐渐形成了自己剧种的风格特色。音乐唱腔为板腔体,板式有、、、和五大类。还演唱了、和的多个曲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域风味,深受群众喜爱。

4二夹弦

二夹弦,因主弦四胡是将琴弓的两缕马尾夹在四根弦内演奏而得名。也有“两家弦”、“二架弦”、“大五音”及“乱弹”等不同称谓。是在豫北、豫东和鲁西南流行的民间小戏“花鼓丁香”的基础上,吸收了赞子、撵子、砍头撅等民间小曲后形成的。

二夹弦特色鲜明,影响广泛。初期多演出“三小戏”,后来增加了袍带戏。有传统剧目多出。表演上贴近生活,注重塑造人物。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名演员,如民国六年《大梁日报》载“有花旦名凤仙者,梁园杰出也。举止娴雅,风姿卓越......”二夹弦音乐风格独特,曾被应用于电影《李双双》,也受到过北京、上海多所音乐高校中教授们的







































白癜风怎么治疗最好呢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engzhouzx.com/mzly/639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