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开一幅中国地图,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省级界线有两种情况:一部分是相当符合自然地理区域界线的,如太行山分隔了、山西,武夷山分隔了江西、福建,南岭山脉正好是广东、广西同福建、江西、湖南的天然界线。但是也有一些省界却完全不符合自然地理区划,明显的例子是,秦岭之南的汉中盆地不属于地理条件更接近的四川,而是属于秦岭之北的陕西;江苏、安徽不仅跨长江南北,而且包括淮河流域;太湖流域却又分属江苏、浙江;称为“河南”的河南省又有相当一部分在黄河之北。

黄河是一些政区之间的天然界线,有的地名如河东、河西、河南、就是以它们相对于黄河的位置而得名的。西汉时设河南郡(故地在今河南省境内,郡治洛阳,在今洛阳市),顾名思义,辖境应在当时的黄河水道之南。事实也的确如此,河南郡与河内郡就是以黄河为界的。以后尽管政区变化频繁,但河南的名称一直存在着,而且到隋朝(—年)为止,河南郡只限于黄河以南。

唐朝以洛阳为东都,因此给予洛阳与首都长安相似的特殊地位。洛阳所在的洛州改称为河南府,辖境也因之而扩大。但河南府的东、南、西三面已分别接近相邻的郑州、汝州、陕州的治所了,南、西二面又为山地所限,所以就越过黄河向北扩展,将王屋山南的王屋、济源、河清、河阳、温等县划入河南府;还将太行山东南的怀州划归河南府所属的都畿道(道是府、州以上一级的政区)。北宋(—年)沿袭了唐代的做法,河南府也有一小块黄河以北的地区,而王屋山南大部分地区另置孟州,也隶属于基本在黄河以南的京西北路(路是府州以上的一级政区)。但到金朝,孟州就不再属黄河以南的政区管了。元朝的河南府路,进一步恢复到以黄河为界,连的一小块地方也划出了,成了名副其实的“河南”。河南府路所属的河南行省,尽管辖境很大,但基本都在黄河之南。

朱元璋在南方建立政权后,分两路进兵北方。西路军以开封为据点渡伐,沿途占据的地区统统划归以开封为治所的河南分省。东路军所占的地区则划归山东分省。这样,原属元中书省的彰德路、卫辉路和怀庆路先后在洪武元年闰七月、八月、十月改为彰德府、卫辉府和怀庆府,并划归河南分省。但随着明军的节节胜利和对元朝首都大都的攻占,太行山以东直到燕山的大部分地区都已划归河南分省,小部分划归山东分省。

这样的临时措施当然不能持久,所以到洪武三年(年)三月置北平行省,将临时划归河南、山东分省的地区重新划出。但最先归河南的这三府却没有划出,而是正式隶属于河南省了。同时,河南省的开封府也划进了黄的几个县。清朝基本维持原状,只是在这三府与直隶(今)所属的府之间做了一些交换。这一结果就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省的“河南”之名不副实,也已有五百多年了。

河南省地图

行政区划的形成和演变是相当复杂的,即使在以上这几个例子中,除了政治因素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因素起作用,这里所说的只是主要方面。在其他省界的形成过程中也有类似情况,这里也不一一列举了。

以上这些界线的变动开始都是出于封建统治者的私利或者一时权宜之计,但却能维持几百年不变。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封建政权因循守旧,习惯于维持原状;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变动在当时的条件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当然,在社会制度和物质基础已根本不同的今天,衡量其合理性的标准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本文原载《地理知识》年第3期,收入《我们应有的反思:葛剑雄编年自选集》,中信出版社,年6月。本文节选,原题为《我国部分省界形成的历史——政治因素举例》)

来源

澎湃新闻

乡土人文地理

遥望家乡,坚守故土

旨在探寻中华民族文化之源

发现乡土中国之美

长按







































白癜风介绍
全国治疗白癜风最好专科医院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engzhouzx.com/mzly/400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