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渎庙游记》转载 1949年2月,根据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指示,解放军派人到清华大学,请我国建筑界泰斗梁思成和 刘敦桢先生组织编制《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以备解放军南下作战时保护文物之用。在梁思成和刘敦桢先生组织编制的这份古建名录中,毛泽东在“济渎庙”上画了两个圈,要求严加保护。也正是这两个重重的圈,罩住了济渎庙,让济渎庙得以完整保存。 济源人的宝贝 在毛泽东画圈54年后的2003年,济源市出现了在全国都属罕见的特殊救助活动,那就是全民动员维护济渎庙。当年7月6日,济源市委召开了常委(扩大)会议,会议的专题是研究抢救整修济渎庙工程问题。会后,济源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了《关于抢救整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济渎庙的决定》和《关于在全市开展“整修济渎,增辉济源,保护文物,人人有责”捐资活动的通知》,同时成立了济源市抢救保护济渎庙工程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兼政协副主席范正刚担任组长。 济渎庙之所以需要进行抢救保护,原因是由于济水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基下沉,济渎池池壁坍塌,严重威胁到济渎庙内北海池周围桥亭、灵渊阁等一批古建筑的安全。 经过筹备,抢救济渎庙工程于7月18日开工。在开工典礼上,济源市委书记周春艳带领市五大班子领导集体上台捐资,由此掀起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保护济渎文化遗产工程———抢救整修济渎庙工程。 2004年1月中旬我来到济渎庙时,看到的已经是个簇新的济渎庙了。 前来参观的人不多,冬日的阳光下,济渎庙的山门“清源洞府门”前,几位老人懒洋洋地倚门而立,脸上的表情像门一样凝重。谈到济渎庙,一位刘姓老人说:“这庙,可是个宝贝,它护卫着济源哩!”济渎庙护卫济源,是刘老人的心愿,也是济源人的心愿。上点年纪的济源人都知道,济渎庙里安放着济源的根。 济渎庙全称济渎北海庙,始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因为济渎庙里保留有宋、元、明、清历代古建筑,所以被专家誉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济渎庙坐北朝南,是为祭祀济水神而建的。济源是古济水的发源地,所以叫济源。《尔雅·释水》中记载:“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渎的意思就是独流入海的河流,因为古人认识范围的局限性,所以认为符合独流入海条件的河流只有江、河、淮、济。 祭水神的地方 刘老人说济渎庙是个宝贝,这一点儿也不错。就连他所倚着的门,也是个宝贝哩。济渎庙的这座山门叫清源洞府门,之所以叫清源洞府门,是有来历的:在历史上,长江被封为广源公,黄河被封为灵源公,淮河被封为长源公,济水被封为清源公,所以祭祀济水神的地方又叫清源洞府,它的第一道门就叫清源洞府门。这座山门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明代木结构牌楼建筑。 陪同记者采访的济源市文物局局长卢建设说,这个建筑构思奇特,仅由四根大柱顶起了三间跨度很大的大屋顶,而且历经四五百年沧桑雄姿不改。山门檐下的华拱采用九踩重昂重翘式,这代表了济水神地位之尊(位居诸侯之列)。 进入山门,有一条近200米的御道,古时这条路是专供代表皇帝前来祭祀的祭水钦差行走的。其时,文武官员只能文东武西分列两侧。古时,在这条路的两侧种有几百棵柏树,但民国初年,地方政府为了筹款,把柏树全都砍掉卖钱了。 今天的济渎庙占地130余亩,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形制。济渎庙建筑群分为四大部分,分列在三条纵轴线上。前为济渎庙,后为北海祠,东为御香院,西为天庆宫,各自独成院落,却又浑然一体,整个平面布局呈“甲”字形。据说布局之所以呈“甲”字形也有讲究:一是祭祀渎神乃国家祭祀河神之最高级别,而唯有济水距离都城最近,祭祀最为频繁,暗含雄甲天下之意;二是宗教界理论认为古时此处地貌奇特,状若金龟伏地,庙呈“甲”字形,寓含“金龟探海”之意。此庙前方后圆,也体现了古代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走过明代中期建筑的第二道门清源门,便是渊德门了。 “这是济渎庙的第三道门,它与后面的大殿、寝宫为整体廊坊建筑,所以这里为廊坊大门,古时祭祀水神的最高潮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参加人员有钦差、县尹、县丞等官员及随从和宗教人士。”卢建设局长说。 走进清源门,迎接我的是一片荒凉的空地。这里没有人,只有草和树,草枯着,冷风阵阵吹着,偶尔有一只鸟孤独地飞过。所有的事物都会改变,所有的生命都会枯萎,不变的是穿越事物和生命的历史,是时间和空间的变换和组合。 当年这里的祭祀仪式究竟什么样?当时究竟有多热闹?钦差、陪同的官员是不是要依次行大礼,庄重地向济水神朝拜呢? 枯草之中,有一棵枯老的古柏。据介绍,这是一棵汉柏,按最保守估计也有近1800年的历史了。在县志、碑刻及历代文人的诗词歌赋和一些民间的神话传说中,提到这棵古柏的时候都说它是“东汉遗物”。济源人说,当年王母娘娘云游至此,看到济水两岸百姓安居乐业,风景秀丽如画,一高兴,不小心将一个仙桃的桃核吐落于此。桃核植于济水沃土,最终长成参天古柏。清代诗人沈荣昌诗云:“汉家何人留此柏,王母桃核生磐石,伏流千里养根株,脊土百年长寸尺。” 古建筑的宝库 倘若古柏有灵,它该看到当年祭祀水神时的热闹场景,它该看到济渎庙的辉煌和骄傲。但它同样会看到痛苦、灾难和悲伤。历史总是由两极组成的,比如善与恶,是与非。历史快乐着自己的快乐,也痛苦着自己的痛苦。古柏肯定没少流泪,要不然它的身上怎会有那么多的沟沟壑壑? 清同治六年,捻军张宗禹一部占领了济渎庙。对于这个皇家祭祀之地,他们充满了仇恨。结果很简单,他们放了一把火,烧毁了济渎庙的核心建筑———渊德大殿。今天我们来到这里,只能看到渊德大殿的遗址了。 渊德大殿曾经是济渎庙的主殿,现在,它的柱础还在。渊德大殿建于宋初。宋代李戒的《营造法式》中提到,按照宋代建筑规则,柱础直径等于它所顶柱子高度的十分之一至十一分之一。由此可知,现存这些直径在60厘米左右的柱础,它原来所顶的柱子的高度应该在6米至6.6米。原来的渊德大殿,就是由24根6米多高的柱子在顶着。当年渊德大殿该有多雄伟! 据史载,清康熙皇帝曾给济渎庙御赐“沇济灵源”匾额,乾隆也曾赐匾“流清普惠”。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些国宝都毁于一把火中。 侥幸的是,大火在吞噬渊德大殿的时候,没有惊动济水神的寝宫。这留下的寝宫如今成了河南之最。据专家介绍,这座寝宫是河南省现存年龄最大的古建筑。作为地上文物全国第二、地下文物全国第一的文物大省,河南省现存的宋代单体木结构建筑只有两座,一是少林寺后的初祖庵大殿,有900多年历史;另一座就是济渎庙的这座寝宫,建于北宋开宝年间,距今已经有1030年历史了。 根据《河朔访古新录》记载,济渎庙共有三尊济水神的塑像,前面的大殿有一尊站像和一尊坐像,寝宫内则供奉着济水神的睡像和济水神的三个夫人。 寝宫后面的龙亭,也叫水殿,建筑艺术价值极高。它的柱础是宋代的,柱子是元代的,而顶部为明代重修,一个小亭就涵盖了几个朝代的建筑风格。与龙亭相对的灵渊阁前,有一石刻勾栏,这是中国目前唯一且保存完整的宋代单勾栏实物。据说建筑界泰斗刘敦桢看到这个宝物时,连声说:“国宝,真正的国宝啊!”石勾栏上的透雕宝瓶和“万”字花纹,是典型的宋式做法。“万”字花纹为佛教图案,出现在济渎庙这一道教场所,反映了历史上的佛道融合现象。 “济渎庙值得一提的还有长生阁!”见我久久站在济水之源龙池前,卢建设局长说。卢局长说的长生阁是个高台式建筑,建于清代,据说是祈求长生不老之处。奇的是,高台上长出个何首乌,这个何首乌与横向长出的柏树交错,体现了长生之意。 长生阁上藏有“天下第一洞天”石刻。洞天福地之说早在汉魏时就已被提出。到了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桢在他所著的《上经天宫地府经》中完整地提出了洞天福地之说,将天下名山分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并将王屋山定为天下第一洞天。“天下第一洞天”这几个字是元代大学士许有壬所书,曾嵌于王屋山王母洞。 明代的蔡汝南将此石刻由王屋山移至济渎庙内。之所以这么做,一是为保护石刻,因王屋山王母洞海拔较高,石刻在那里风化严重;二是为方便祭祀,相传王屋山王母洞与济渎庙内长生阁气息相通,故移于此,到此祭祀,免去攀登之苦;三是济渎庙为风水宝地,仙境与道境和谐融合,实乃自然天成之美。 金龙玉简横空出世 2003年7月,济源市整修济渎庙的工程开始紧张进行。一天,施工人员在清理济水源头的龙池时,清出来一个东西,不大,像一个大令牌。施工人员拿水洗了洗,结果洗出来一个白石头。施工人员不知这是何物,交给了在场的文物局工作人员。 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的卫平复先生是济源市的文物专家,闻讯后他赶到那里,拿着石头兴奋异常,翻来覆去仔细地看,对着阳光看。“国家级文物!”卫平复先生对围观的人们说。“要不是缺了个角,那该是个国家一级文物!”2004年1月,当我们再次把那块石头拿在手里时,卫老先生仿佛还沉浸在昨日的激动里。 史载,古代朝廷祭祀济水神时,要向龙池中投送金龙和玉简。这次在龙池中发现的这块石头就是玉简。至于金龙,还从未发现过。由于年代久远,那投入龙池中的金龙、玉简,不是被人捞走便是被水冲走,这块玉简能够存留到今天实属不易,难怪乐坏了卫老先生。 卫老先生介绍说,这次发现的这块玉简为北宋玉简,呈长方形,下部略残,残长181毫米,宽81毫米,厚18毫米,重540克,为乳白色真玉,表面有模糊云水纹。玉简正面镌刻楷书七行: “大宋嗣天子……… 三七人开启同天节金録道场…… 水府投送金龙玉简愿神愿仙三元同存九府水帝…… 奏上闻 九天谨诣 水府金龙驿传 熙宁元年太岁戊申四月……” 从铭文内容看,这个玉简是北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宋神宗赵顼登基之后,派遣使者诏告济水神时投送的。在此次祭祀活动中,官方专门开启了“金録道场”向神灵祈愿,并在济水源头投入了金龙玉简。 “国家大事在祀与戎。”对中国历代祭祀颇有研究的济渎庙工作人员姚永霞女士说。她说,在古代社会,祭祀是国家的头等要事,在国家的各项祭祀中,渎祀(就是对四渎河神的祭祀)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济水和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与五岳齐名,成为我国名山大川的代表,对济渎的祭祀上古时便已有之,“天子祭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分,四渎视诸侯”。秦汉两代,仍是祭祀不断。秦定天下以后,就曾祭祀济水。汉武帝更是游遍五岳四渎,特别是汉宣帝元年的祭祀更有意义,“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从那时起,对济水的祭礼遂成定制。秦汉以后对济水的祭祀更是有增无减,并成为国家常礼。在唐代礼制中,就把岳镇海渎的祭礼与社稷等同,仅次于天地宗庙而列为“中祀”。元代也明确规定:“国家之祀,先天地,次五岳五镇四海四渎,有谨而不敢急。”除定期不定期的祭祀之外,自唐代起,历代帝王多对济渎神加以封赠。济水神先是被封为清源公,后来唐玄宗又封济水神为清源王,宋徽宗封其为清源忠护王,元仁宗封之为清源善济王,由公至王、美名崇号不一而足。明清两代,朝廷虽削去了济渎神的历代崇名,但祭祀之频繁、祭礼之隆重比之前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明清两代,对济水水神的御祭不下30次,且康熙乾隆两次为济渎庙赐匾。 祭祀大典盛况空前 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既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民间信仰,同时也是一种权力,它是社会身份等级的一种标志。秦代以前,对四渎的祭祀没有固定的秩序,并且随着社会的动荡,祭祀时有兴废。秦朝统一天下后,将对四渎的祭祀完全固定下来,并修建了祭祀专用的祠庙。汉代进一步厘定五岳四渎祀典,“河于临晋,江于江都,淮于平氏,济于临邑界中,皆使者持节侍祠”。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长期处于分裂战乱状态,对四渎的祭祀多采用“望祭”。什么叫“望祭”呢?古代,在外地做官或因其他原因在外地的人,因为无法回乡祭墓,就“望墓以祭”,这就是“望祭”。“望墓以祭”时,最好是登上高山,望着祖墓所在的那个方向,行祭祀的各种仪式,把纸钱撒向空中。 天子御祭则是国家的大典。天子选出钦差御祭大臣,然后选择良辰吉日前往祭祀。翰林院负责拟定祭文,并通知府县及济渎庙筹备御祭。钦差御祭大臣在选择日期内携圣旨及祝文奔赴济渎庙祭祀。祭礼有“三献”,分为初献、亚献、终献。府县及济渎庙接到通知后,要通知有关文士武官参加,组织仪仗队,通知全县各行都来听差,通知济渎庙附近十三村前来整理庙容。钦差御祭大臣到达邻庙街村时,所有文官武臣、乡村士绅都跪在路两边迎接。钦差大臣乘八抬大轿,头顶圣旨,首先迎入御香殿。 第二天开始祭祀。首先在拜殿朝拜济渎神。礼炮齐鸣、乐声悠扬中,官员们祭酒、三拜九叩、诵读祭文。然后,众官员前往济渎池,在水殿内向龙池投入金龙玉简及其他贡品,祈求济水神佑护。仪式结束后,钦差大臣带领原队人马返回御香殿———相当于现在的国宾馆。 关于祭祀济水神的由来,济渎庙里有一通石碑,石碑上刻录的《龙池石块记》讲述了一个神话故事———李继安捎书。 相传汉朝时某一年,天下大旱。其时,怀州河内县界沟村的百姓李继安经商路过洞庭湖君山庙。他在庙内上香祈福时,一个穿红衣的人忽然出现。红衣人将一封信交给李继安说:“怀州西七十里济源县西北约三里处有一龙池,龙池前有石头一块。用这封信击打石头,就会有人出来,此人长得相当凶恶可怕,但你不必害怕,他不会伤害于你。这封信是玉皇大帝让济水神行雨的命令,你完成任务后可得赏钱二百贯。”李继安按照红衣人的话去做,果然天降大雨,解除了旱情。《龙池石块记》是著名书法家赵孟頫亲笔书写的。 龙简承载一段历史 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惯用“沉埋”形式。“沉”是投于水中,“埋”是埋于“坎”中,祭山用“埋”,祭水用“沉”。早期,用于“沉埋”的祭物,有金银器、青铜器,还有人和动物,至唐代,逐步形成了沉埋“龙简”的制度。“龙简”中的“龙”指金龙,而“简”所用材料有金、玉,也有银、铜。在嵩山峻极峰,曾发现武则天所投的金简;在南岳衡山,曾发现唐玄宗所投的铜简;在江苏苏州,曾发现吴越王所投的玉简和银简。 济渎庙中有两通元代碑刻,记录了元朝皇帝派员到济渎庙投送“龙简”的事情。 一是立于元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的“大朝济渎投龙简记”碑,碑中记述了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后,常以“边境未清,蝗旱间作为忧,故夙夜兢兢,深自克责,谓不有大祈禳无以答……投送金龙玉简标记善功……”二为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所立的“投龙简记”碑,碑中记载皇帝登基之后,中外大和,命“集贤司直奉训大夫臣周应极、洞玄明德法师崇真、万寿宫提举陈日新秉传封香,奉玉符简、黄金龙各二……” 自唐以来,但凡国之大事,诸如战争、政权更迭,甚或皇室成员的生死都要向济水神祭告。对济水神的祭祀成为国家礼仪中的重要内容。元代统治者试图通过倡导汉族礼教、加强祭祀来稳固其统治地位,所以对山川的祭祀特别频繁。据有关文献记载,元代朝廷到济渎庙举行“投龙简”的祭祀仪式就有十多次。这在全国的山水祭祀中极为罕见。 在明清两代,对济水的祭祀达到高峰。明代自朱元璋至朱由检,17个皇帝中几乎没有一个不派钦差到济渎庙致祭。清代时,连皇帝成婚、平定叛乱甚至皇后去世,也都要向济渎神报告。英才盖世的康熙皇帝,在自己五十、六十大寿时也分别派遣官员到济渎庙祭告。 自唐宋以来,由于国家稳定、收入增加,修庙祭神的事情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频繁,封赠也愈来愈高。以济水为例,从最初的“清源公”到“清源王”再到“清源忠护王”等等,随着封号的提升,对济水神的祭祀规模越来越大,礼仪越来越隆重。据记载,济渎庙在鼎盛时期,国家级祭祀一天要消耗将近一万只羊。这可难坏了朱元璋,他登基的时候,由于连年战争,国家财力困乏。眼见着一天一万只羊往未知的神那里送,朱元璋觉得很心疼。他想了个法子,这个法子可视为中国的祭祀改革。 在济渎庙里有一通“大明诏旨”碑,所立时间是明洪武三年,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在碑文中,朱元璋发表了他的高论,他认为:高山广水,自古有之,英灵之气,受命于上天,岂是国家封号可以称之?而我乃一介布衣,无资格对其加封。且历代封号以当时为宜,为了帮神人正名,各山水神,以山水本名称之。济水神就称为北渎大济之神。 此外,朱元璋还改革了各州、郡、县的城隍,历代忠臣烈士也都用实号。这样一来,祭祀就随之大大简化,革除了历代铺张浪费之风气。 济渎庙中还有一通“济渎北海庙图志”碑,这是一幅当时的地图,它描绘了济渎庙在明天顺年间达到全盛时的面貌布局,突出刻绘了庙的主体建筑和庙宇的范围,如同济渎庙的缩微胶片,让人看到了当时的辉煌鼎盛面貌。据这通石碑记载,济渎庙极盛时“本庙官地五顷二十七亩”,规模十分庞大。从“济渎北海庙图志”碑上看,那时的济渎庙就像一座城堡。 按济源市文物局有关领导的说法,如今的济渎庙正在恢复旧观。但今天的恢复旧观显然已不是对昨日的复制,更非历史的重复。古代人们修建济渎庙,是为了祭祀,为了崇神,今天人们修济渎庙,则是为了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祭祀,那种大规模的皇家祭祀,永远停留在了过去,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串足迹。 三隐三现终入大海 眼前所见便是济水之源了。 一泓池水流自西侧济渎池,池中有珍珠般的泉水不断涌出,水澄澈透底,至清至纯,站立稍许,只觉心如明镜,上下通透,仿佛那水能照透你的肌肤,你的心。不禁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所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济水,古九川之一,曾独流入海,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沧海桑田,岁月飞逝,现在的济水已经名存实亡,而其辉煌也已成为历史。但济水的源头还在,源头之水依然清洌。济水的脉还在,它以自己的方式续写着历史。 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济水坦荡的胸怀里生息繁衍。传说中的黄帝祭天处———王屋山中的天坛山乃是济水的发源地,而今在济水故道沿岸,古文化遗址数以百计。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活动的中心地区就在“伊洛河济之间”。夏禹“导沇而济”,留下治水伟绩;夏王“帝杼迁原”,再创王朝辉煌。充沛清洁的济水滋润着两岸稼穑,推动着古代农业的发展。便利的水运交通促进了沿岸古代城市的形成,济源、荥阳、济阳、济阴、济宁、临济、济南等城市都是喝着济水的乳汁长大的。 历史上,济水以神奇著称,被称为神水,它发源于王屋山太乙池。相传王屋山上有一股仙气,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聚于太乙池。太乙池水向东穿过太行,伏地潜行几十公里,至济源城北复出地面。到了这里,它才开始被称为济水。济源城北的济水源头分东西两部分,西为龙潭,东为北海池及珍珠泉。两个源头的泉水汇合而成济水,经孟州、温县后横贯黄河,最后东流入海。据说济水在入海途中三次消失,又三次出现,神奇莫测。 《尔雅·释水》载: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礼记·王制》中说:“其时淮济犹独流入海,故得与江河并列。” 《尚书·禹贡》载:“禹沇(古济水别名),东流为济,入于河(黄河),溢为荥(古荥泽,今荥阳东北),东出于陶丘(山东定陶)北,又东至于菏(今菏泽),又东北会于汶(今汶水),又东北入于海(渤海)。”《说苑》曰:“四渎江、河、淮、济,何以视诸侯?能通百川于海焉。能荡出云雨焉,为德甚美,故视为诸侯也。” 志性高洁名扬天下 与其他三渎相比,济水无论从流量及流程上都不能同日而语,但济水仍被人们列为四渎,是因为它的精神因素。历史上著名的“唐济渎问”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问他的一个大臣许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水甚细而尊四渎,何也?” 许敬宗解释说,济之为渎,不是因为水多,而是因为它的品质。济水状虽细微,潜流屡绝,却能曲折千里,独流赴海,表现出不屈不挠、坚忍不拔、不达于海誓不罢休的顽强拼搏之性,而此也正是君子之性。其二,“水清莫如济”,济水以其清名扬天下,与其他浊河形成鲜明对比,而且能独守其清,不受污染。“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众浊我独清,朝宗得其主”,这种至清远浊、坚守其节的高尚情操正是中国古代仁人君子毕生追求的境界和必须恪守的修身准则。其三,济水虽纳百谷之水,却能波澜不惊,温文尔雅,润泽万物,泽被百世,而这也是古之君子所必备的谦逊、温和、恩泽天地而不求闻达的秉性。江、河、淮虽然造就了中华文明,但不可回避的是,它们从古至今一直是被作为害河来治理的,对人民也造成相当大的伤害,而济水则没有。 实际上,济水最初水势也不小,它是后来渐渐变小的。《战国策》中说:“齐有清济浊河,可以为固。”也就是说当时的战国七雄之一齐国,有济水和黄河作为天险,所以固若金汤。可见济水的流量在当时还是相当巨大的。济水流量大却未对人造成伤害,古人认为这种君子之风值得人们祭祀。 从众多古代典籍中可知,济水在我国文化水文史上之所以具有很高的地位,并非地理原因,更是人文因素。总起来说,济水之所以在古代享有盛誉,主要是因为古人认为济水具有两种可贵的品格:顽强与高洁。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写下《题济水》,以“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赞其顽强;以“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唯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赞其高洁。北宋名相文彦博也在其《题济渎》中用“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概括济水顽强与高洁的品性。 高洁与顽强这两种品性是古代仁人君子毕生修身的准则,所以济水被历代文人所看重和歌颂。历史悠久的济水,早在秦、汉时期,就频繁地见于各种典籍之中,如《尚书·禹贡》、《战国策》、《孟子》、《尔雅》、《汉书》、《史记》等。秦汉之后,对济水的祭祀日益隆重并成为定制,历朝国史祭祀部分对济水多有提及,如《旧唐书》、《唐书》、《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等文献中都提到了对济水的祭祀。 同一时期,有一大批学者对济水河道源流沿革进行考证,从而形成了一股持续不断的济水考证热,如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都谈到了济水,明代的《济河图论》、清代的《济水沿革考》、《伏济再出东原考》等更是考证济水的专著。另外在诗歌文学方面,唐白居易的《题济水》、北宋文彦博的《题济渎》、清王铎的《济渎池》都是流传千古的不朽佳作。“盈科不数尺,岸柳难通舟。胡为来自古,列渎称诸侯。”(白居易《题济水》)小小的济水充其量不过数尺深,连船只都很难通过,但自古以来就一直同长江、黄河、淮水齐名。在我国古代,济水是除黄河之外被人格化、诗化程度最深的一条河流。 济水悠悠养育名城 在济渎庙内还有个北海祠。这是为什么呢?古人所说的北海就是今天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北海远在大漠,难于祭祀。因为济水神与北海神同为北方水神,所以唐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朝廷在济渎庙内修了个北海祠,以便在此望祭北海神。 济水流出河南后即进入山东。在山东省,济水可是大名鼎鼎,济南、济阳、济宁等城市都是因为济水的流经而得名的,这些地方都把济渎庙视为自己的根。上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前往济南视察,座谈期间,他就曾诙谐地说,你们济南的根在济源啊。 济南因为泉多而号称“泉城”。在以前,人们普遍认为,济南的众多清泉都是因为济水流经而形成的。 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明确记载:“济水自王屋山东流,有时隐伏地下,至济南冒出地面而成诸泉(趵突泉、珍珠泉等)。” 济水的水纯,济水的水清,人们当然把它看得很不一般。“济水不仅清澈,而且水性趋下,清而下垂,可饮用,可入药,有止吐疏疾、防癌抗癌、疏通百脉的功用。济水更有德,平地开源,洁清秉德,包容众流而波澜不扬,润泽万物而不滥不竭,有利而无害。”研究济水文化的济渎庙工作人员冯军一提到济水就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 在济渎庙内有一白虎亭。古时有“左青龙右白虎”之说,此亭位于西方,故称“白虎亭”。白虎亭下有眼泉水,叫眼光池,相传用此水来洗眼可以治眼疾。2003年7月,济源市组织人力对眼光池清淤时,在池中发现了一些古代的茶碗、酒杯等取水之物。由此看来,可能在古代人们就到眼光池中来取水洗眼了。 附近的村民们把济渎庙一带看作宝地,他们说,这一带产一种特殊的蒜,叫红蒜,别的地方没有。红蒜比其他地方的蒜要早熟一个月,并且蒜薹粗大而少纤维。清朝时,红蒜是只有皇族才能吃的贡蒜。 2004年元月的一天,我来到济水的源头。站在这至清至静的所在,我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大口呼吸,生怕惊动了这有灵性的水。 水面上,暖暖地笼着一层轻纱般的雾,淡极薄极。恍惚间,眼前现出一个飘渺的人影,他穿越了时空,恒定在池水之中,那是济水之魂吗?如果说济水有魂,那么济渎庙就是济水之魂生息的地方。 济渎庙,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段辉煌的浓缩,一座文明的宝库,一条有人格的河流的凝固化存在。 济水正从历史的聚光灯下消失,但是今天,在济水之源,在济渎庙的身边,一座吮吸着济水乳汁长大的美丽城市正在拔地而起,这就是济源市 北京白癜风大概需要多少钱白癜风哪家最好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engzhouzx.com/mzly/624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