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

「全面展现全球历史文化风貌,趣味解读世界史。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上古神话到当今各国八卦,我们为您一一讲述」

在我们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是一个无比繁荣的时代!不仅国力强盛,引得万邦来朝,文化娱乐发展更是空前绝后,诸多大牌明星争相登场,百家争鸣,极其活跃!

那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也是一个盛产”愤青“的时代!

在那个美好的时代里,不论任何时候,看到任何愤青发出任何愤激之言,大家基本都会微微一笑,然后不屑一顾,因为要说起那个时代愤青最彻底,资历最深的,当属韩愈老师!

韩愈,公元年出生于河南孟州,字退之,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起名儿这种小事,让我自己来!

第一次认识韩愈老师,是从全国出版量最大的中文图书——中学语文课本上读的《师说》、《进学解》,文中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千古名句穿越千古,一直在前进的道路上激励着古典君。

不得不说,韩老师是一位伟大的成功者。可也不得不说,每个成功者的背后,大多都有一部心酸的血泪史。

韩愈老师也是难逃例外。

公元年,在河南孟州城里,一个婴儿呱呱落地了。他的父亲很喜欢他,并觉得此子将来大有作为,不幸的是这位父亲在他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从此由他的兄长抚养他。

小孩儿转眼就到了入学的年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他起个既美又雅的名字,翻看书籍左思右想,总是找不到一个合意的。

这时,刚从树上掏了鸟窝下来的韩愈,一脸不解地看着抓耳挠腮的郑氏,便问道:“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字呢?”

郑氏为难的说:“你看你大哥名会,你二哥叫介,都有远大的寓意,会是聚集,介是耿直,都是好象征。三弟你的名字,最次也要人字打头咯!”

韩愈听了后,擦了擦脏手,抹了一把鼻涕,眼珠转了转,说道:“嫂嫂不必为这个烦心,既然是这样也就不用麻烦的翻书了,不就人字打头嘛,我觉得“愈”字最佳,我以后就叫韩愈好了!”

嫂嫂听了,仔细的想了想,惊呼道:“愈字好啊,愈为进,好名字,好!好!就叫韩愈!”

或许是家里基因好,也或许是娘胎里的“胎教”出了效果,韩愈从小就很聪慧,饱读诗书,领悟力极佳。三岁能写诗,七岁便可属文。超凡的天赋也让他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

话说当时唐朝处于中唐时期,虽说诗歌已不似盛唐那么辉煌,但也仍占领这唐代文坛的半壁江山。韩愈十三岁时便向嫂嫂要笔墨纸砚,并宣称自己要开始著书立说,勇气可嘉!

可她嫂嫂听了这个消息后,头都大了,急忙说到:“小弟,你可拉到吧,写文早没有出路了,现在都流行写诗。你这孩子怎么还愈活愈倒退了,听嫂嫂的,以后你要参加高考,考个一本回来,这才是唯一的出路,你可千万不要把力气用差了!”

听了嫂嫂的话后,小韩愈的脸色忽然凝重起来,他目光深邃,仿佛可以洞悉远方。良久后,一个仿佛赌气的声音传来:“我不会模仿六朝的骈文!”

嫂嫂听了转喜道:“这就对了,写诗才对!”

“也不是写诗,我要写的是先秦的散文!”一个倔强的声音说道。

这时,他的思绪仿佛穿越千古,漫漫的时间轨迹中,仿佛有一个声音传来:“你真的决定了吗?如今文坛诗风盛重,想要改变谈何容易?这条道路充满荆棘,况且你仅有一人而已。”

“不,一定还有人,我绝不是一个人!”韩愈坚定的点了点头。

“确实还有一人,不过他也还是个小孩,比你都小。”

“他是谁?”韩愈眼里泛着渴望的泪。

“山西柳宗元。”

重要的事情必须做够三遍!

在十三岁的时候,韩愈的一生抱负便以确定。

于是,公元年,他十九岁的时候,决定上京赶考,顺道宣扬宣扬他的“改革主张”。在古代,科举可以说是读书人唯一的出路,不像如今,考不上本科大学还可以退而求其次,混个专科上,也可以学个手艺,赚点饭钱,运气好的还可以往经商的路上奔哒。

所以韩愈此次上京赶考,不成功,便成仁。于是,当年的孟州高速入口便上演了这样的一幕:

“愈儿呀,此去京城,路途遥远,要自怜自顾,望不可大意呀!到了记得给家里来封信,好好考!不管怎么样,家里都是你永远的后盾,实在混不下去了记得还有哥哥、嫂嫂在家等你!”

韩愈听了这番话后,泪如雨下,对着哥哥、嫂嫂三拜后,眼神开始变得坚定,就此向着西方走去。那里,才是他梦的最终归宿!

来到京城的韩愈,由于没背景,刚出道,再加上年龄小,心理素质也不太过关,于是连考三次,三次落第!

韩愈心里很羞愧,人生跌落到低谷,甚至在某些脆弱的瞬间还没有信心,但没有退路的他别无选择,只有硬着头皮继续考下去。

有句网络流行语叫做“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其实也不无道理。多次的重复后,进步还是比较客观的。比如韩愈,他经过三次落榜后,还别说,第四次就考上了,而分儿还挺高。那时,他25岁。

高中后的韩愈恢复了此前指点江山的激情,雄心勃勃,他觉得自己作为一个社会底层的愤青,终于可以拥有发言的机会了,可以大展宏图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然而现实却给了韩愈一个响亮的耳光,不光疼,还很气人!

因为按照唐律,高考通过之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词科考试,韩愈又参加了三次,三次全落选。通不过考试,就无法做官。韩愈很纳闷:“怎么我就跟这个“三”干上了呢?”

这年还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对于当时人来说事情很小,对于韩愈来说事情可大了。那就是韩愈奉若母亲的嫂嫂郑氏去世了。韩愈顾不上考试了,赶紧回家,着手为嫂嫂办理后事。

料理完家里的事情,韩愈又回到了京城。没办法,该考还得考,不考是不行的,毕竟人家还有远大的抱负在心中。痛定思痛的韩愈参加了第四次吏部考试,事不过三嘛,结果毫无例外,他考上了!这年,他三十四岁。

考上后的韩愈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他步入京师政府机构的开端。他很兴奋,因为他终于发声:“大家好,我是小号韩愈,我是来搞古文运动的,余生还请多指教……”那时,他很谦虚,说话也不敢太高声,因为京城里的大V实在太多了!

经过这段时间在京城的摸索,韩愈眼界大开,也增长了不少见识。他亲眼目睹当时的文坛有多浮夸,六朝骈体文盛行,只重辞藻华丽,不重实用性,教育性,连大唐最引以为傲的诗歌也大不如以前了。韩愈很愤怒,作为一个愤青,看到这些他不得不发声。

于是,韩愈一挥而就,写了这篇《答李翊书》,文中有句“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直接阐述了自己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张,也是他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

韩愈站出来了,站在诸多大V面前,他高声喊道:“我,韩愈,今后要以写先秦散文为目标,你们这些写骈文的,有哪个不服?可以站出来!”

一通呐喊完后,韩愈惊人的发现,竟然没有一个人出来理他,他都有点怀疑自己,难道是我太强了吗?

资深愤青,就是要一愤到底!

此时的韩愈,气势勃勃,有些想找他事的人也被他的气势给吓跑了。不过更多的大V只是不想搭理他而已,“韩愈?何许人也?”

在任职四门博士的时候,韩愈积极推荐文学青年,如张籍、李翱等,敢为人师,广授门徒,人称“韩门弟子”。他的这一举措,令很多大V不爽了,尤其是朝中的一些士大夫们,觉得他“黄口小儿,竟敢为人师?如此狂妄?”

韩愈听说这些人对他的评价后,也不在意,只是微微一笑道:“哼,说我狂?那我就再给你们火上浇点油!”

于是中国历史上阐述师道的伟大名作诞生了,对,你没猜错,这篇名作就是《师说》。

在这篇《师说》中,韩愈的愤青品格表现的淋漓尽致,对那些耻于相师的士大夫之族以冷酷的嘲讽:“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这篇文章发表后,站在同一战线的小号柳宗元立即在各大网站发布推文圈粉,他称:“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敢招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后来又在《报严厚与书》中说:“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不为人师”大力的称赞韩愈,为韩愈圈粉。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在那个时代,不顾流俗,不怕笑侮,抗颜而为师,是要有些勇气的;能够写出《师说》这样的文章,只能说,韩愈老师是个不怕死的老愤青!

韩愈老师不光愤青,还爱管不平事!比如著名的诗人李贺的事。李贺的父亲名叫“李晋肃”,便有人拿此做文章:“‘晋肃’和‘进士’谐音,所以李贺就不能考进士。”

韩愈听了这话后,气的都笑了:“我去,当爹的叫‘晋肃’,昂!儿子就不能考进士?那要是当爹的叫‘仁’,那儿子岂不是不能做人了?

写下《师说》的这一年,是韩愈一生中极为重要的一年。不仅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更是加官进爵,升任为监察御史。这是一个专门负责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的监管职位,对于资深愤青韩愈来说,这个职位再合适不过了。

这时的韩愈,心情那是极好,前途远大,梦想就在前方。也在这时,韩愈写下了这首描写早春的经典诗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然而刚上任不久,韩愈便下乡巡视,体察民情时,看到大唐的百姓流离失所,饥民遍地,痛心不已。当他深入走访,发现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封锁消息,拒不上报灾情时,这位愤青真的愤怒了!

于是他怒气冲冲的写下了《论天旱人饥状》上呈皇帝,力图赈灾。然而他毕竟只是一个愤青,不了解当时官场的黑暗。他上书后不久便遭李实等人谗害,于十二月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这是韩愈为官生涯的第一次大挫折。

他的真正实力:一篇软文二十万

被贬为阳山县令的韩愈,并没有气馁。愤青嘛,不光要能“愤”,还得能抗!

一晃三年后,公元年,韩愈被召回长安,历任国子博士,方员外郎,中书舍人等官。韩老师的是官越做越大,却依然没有忘记自己当初济世济民的理想。

公元年,韩愈主动请命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大约相当于参谋,去征伐以蔡州为中心、割据淮西一带的吴元济。经过激烈的战斗,最后官军平定叛乱,生擒吴元济带回长安斩首。

陷入军阀割据之苦的唐王朝好不容易取得了这么一场大胜利,除了论功行赏外,当然还要刻碑记功,撰写重任自然落到了随军征战的韩愈头上。

他大笔如椽,文章写得气势恢宏,把唐朝集团核心股东的马屁都拍了一遍。碑文中尤其突出了韩弘、韩公武两父子,说父亲“责战益急”,儿子“合战亦用命”。

事后,韩弘父子俩送给了韩愈匹绢,古典君私下换算了一下,大约相当于10万斤米,以2元一斤计算,相当于人民币20万元。能把领导布置的政治任务写成挣钱的“软文”,这本事大多数码字者都难以望其项背。

这就是一个老愤青真正的实力。

此时韩老师可谓位极人臣,荣耀等身,不仅政坛顺风顺水,连文坛也是独霸天下。他的“古文运动”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他的诗歌成就也不菲,只要他老老实实地干着,就可以混个光荣退休,幸福地度过晚年。

可是骨子里的愤青本质,让韩愈无法对不平之事坐视不理,所以这次,韩老师真的摊上大事了!

他说,“好佛的皇帝都短命!”

公元年,宪宗皇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京城迅速掀起一股信佛狂潮。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庶人小民,纷纷施舍财物以表虔诚,没有财物的甚至自残身体以示礼敬。

这时,韩愈老师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又要“愤”了!韩愈秉着儒家的立场,毅然上了一封名叫《论佛骨表》的奏折。文中痛斥佛之不可信,并且殷切的期望皇帝能够认清佛教,早日拾国之重任。至于对于佛骨的处理,韩老师的原话是这样的:“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这还不够,韩愈之所以叫做“资深”愤青,就是因为很能“愤”!他还在奏折中表示,东汉明帝以来,好佛的皇帝大多是短命的,好不容易有一个在位比较长的梁武帝(四十八年),可是死得也很悲惨——被叛将饿死在台城。

不仅要把皇帝的心爱之物销毁,还讽刺皇帝是个短命鬼,这事也只有“资深”愤青韩愈能干的出来!于是结果也可想而知:宪宗得表,龙颜震怒,要处以极刑。

所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韩老师免得一死,贬为潮州刺史。

这次韩老师的死谏,在古典君看来,一点不亚于历史上“比干死谏商纣”“海瑞痛骂嘉靖”。韩老师此举,早已经超出一个资深愤青的界限,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表明:“做愤青,我也要做一个伟大的愤青!”

被贬后的韩老师,开始意志消沉,这段时期他所写的诗读来也让人感到阴风阵阵,冷汗直流。诗中处处透露出他的苦闷和失意的情怀。比如那首流传千古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任潮州刺史的八个月,概括说来他做了这几件事:驱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乡校;计庸抵债,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也正是这几件事,让千余年后的潮州成为了具有特色地域文化的城市。

这就是韩老师的功德,这就是一个伟大愤青的力量:无论在哪里,无论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他都能做出非凡的事业!之后韩老师再接再厉,发愤图强,终于调离了潮州。

公元年,韩老师单枪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宣慰乱军,史称“勇夺三军帅”,不费一兵一卒,化干戈为玉帛,平息镇州之乱。公元年六月,韩愈晋升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京兆之地在韩愈整治下,社会安定,“盗贼止,米价不敢上。”

不论多伟大,他也只是个正常的人

公元年十二月二日,长安街上大雪纷飞,天气异常寒冷彻骨。也就是在这一天,韩老师走完了他光辉灿烂的一生,终年五十七岁。

关于韩老师的死,史料上众说风云,可谓是八卦不断,很值得一提。史料记载,韩愈好赌、贪杯,还好色狎妓,更为严重的是,他虽然“看不上”两晋时期的骈文,但却对魏晋士人的服散(服食丹砂)遗风十分推崇,并且自己也长期服用。

宋人陶穀《清异录》上说:“昌黎公逾晚年颇亲脂粉,故可服食;用硫磺末搅粥饭,啖鸡男,不使交,千日,烹庖,名‘火灵库’,公间日进一只焉”,但是,“始亦见功,终致绝命”。

简单点说就是韩老师先把硫磺研成粉末喂公鸡,使其先吸取了硫磺的毒性,等公鸡长大后再食用鸡肉,从而间接获得硫磺的保健功效。他还将这种吃法美其名曰“火灵库”,并且一天吃一只,最终导致食物中毒,死于非命。

其实,伟人也是一个正常的人。不管怎么样,韩愈都是一个伟大的愤青!两百多年后,一个同样伟大的诗人作家曾经这样评价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

能得到后世如此之高的评价,韩老师也可以说含笑九泉了,更何况评价他的这位仁兄就是苏轼。

总体来看,韩老师的一生是“荒唐”的,他生前光芒万丈,积极践行文学改革,倡导“古文运动”,并为之“愤”斗了一生。可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但他提携后辈,却让他的学问却得以流传光大,他所提倡的“为师”观念更是流传千年而不衰。

韩老师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愤青也是可以做出贡献的,不要只做一个愤世嫉俗的愤青,要做,就做一个可以生产社会价值的愤青!

即使做不到像韩愈一样伟大,也要从点滴而起,为社会贡献一丝力所能及的能量。而不是躲在阴暗的角落里,什么都不做,只会骂世道不公!

最后,还是用韩愈老师自己的话来总结他“荒唐”的一生吧:

大丈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责任编辑

明若清溪

古典书城:gudianshucheng

最受古典文化爱好者欢迎的







































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治的好
专业治疗脸上白癜风医院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engzhouzx.com/mzly/510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