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上午,复旦大学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研究生国情调研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圆满举办,正式拉开新学子深入内蒙古访历史、知国情、叙国事的实践序幕。 国情实践开幕行走内蒙北疆大地,融贯西东传播中国 复旦大学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研究生国情调研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启幕 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树林,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乌恩奇,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校长宫箭,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副社长吴献,原新华社《瞭望》周刊高级记者云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位委员会主席刘海贵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原副院长李双龙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主任和国新项目主任邓建国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领导班子和教师代表,及新华社内蒙古分社、人民日报、澎湃新闻、第六声、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记者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此次仪式。复旦大学级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班的23名同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代表见证了活动启幕,并与专家展开深入交流。 开幕仪式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树林首先对各位领导嘉宾和老师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基于习总书记对内蒙古自治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李树林校长对新时代内蒙古的责任和使命做充分论述,并介绍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校史校情。他表示,此次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共同举办国情调研是两校优势互补、深化交流合作的有力实践,对双方加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他希望同学们珍惜实践机会和北疆大地的宝贵资源,用心用力写出好文章,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塑造可信、可爱的中国形象。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国新项目主任邓建国教授对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倾力支持和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精心安排表达诚挚感谢。他表示,国新项目旨于培养内知中国、外知国际的新一代国际传播人才,国新班是增强中国软实力的一支代表性队伍。此次带队奔赴内蒙古,核心理念是为“传播中国,融贯西东”,既融汇世界的西方和东方,亦搭建融合央媒、地方媒体、东西部高校师生力量的国际传播机制,合力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 随后,乌恩奇部长和云杉女士为两校学生代表授旗。刘海贵教授、吴献副社长和李树林校长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国情教育实践基地”揭牌。最后,乌恩奇部长和吴献副社长为云杉女士、刘海贵教授、李双龙教授及邓建国教授颁发“中蒙俄国际传播研究专家聘书”。 ▲开幕仪式现场图片 专家讲座短暂的开幕仪式结束后,刘海贵教授、云杉女士就《国情教育:校友对谈共话草原红色记忆》这一主题发表演讲。在回顾了复旦与内师大两校新闻学院的交流历史和珍贵友谊后,刘海贵教授对在座的新传学子继承国际传播重任、为国家在世界舞台发出更响亮的声音寄予厚望。为了鼓舞更多的同学投身红色传承,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的乌兰夫同志的女儿云杉女士,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级校友,与刘海贵教授是同班同学,这是他们时隔46年之后的首次重逢。作为国际新闻传播战线上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她对肩负历史使命的青年一代充满期待。在主题发言环节,她结合父亲的亲身经历和晚年的回忆,讲述了许多老一辈革命家为国家大义献出年轻生命的故事,呼吁“少年当有壮志报国”。动人的细节,饱含感情的讲述,也感染着同学们立志成为一名国际传播战线上的战士。 在互动环节,来自两个学校的师生就各自关心的红色传承和国家发展相关问题向两位专家提问。 复旦大学的李沁芳同学就当今青年群体中,精致利己主义为何盛行提问。云杉女士认为,当代中国青年群体要警惕西方文化入侵、舆论洗脑。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中美舆论战、到改革开放前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再到中美贸易战,直至当下围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而展开的“唇枪舌剑”,舆论斗争跌宕起伏,惊心动魄。“舆论战”是无声的战役,其壮烈丝毫不亚于真枪实弹的战争。因此,新一代青年人要时刻保持警觉,清醒地认识舆论战的表现和本质,为国家崛起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而青年新闻工作者,更是要肩负一名战士的责任,为我国在国际话语权争夺的战场中打好主动仗,讲好中国故事贡献自己的力量。 发展是第一要务,但国际局势纷繁复杂,危机四伏。复旦大学的陈雨珺同学就国防安全与国家发展的协调关系进行了提问。云杉女士指出,国家发展与国防安全是互相依存的,是并行发展的。“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国防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前提和基石,国家发展为国防进步提供动力和保障。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社会安宁,更没有全民安全,发展只是虚无的幻影,繁荣只是一触即破的表象。 来自内师大的云婧同学提到了乌兰夫同志大力支持下三千上海孤儿入内蒙的感人事迹。刘海贵教授用“伟大”“感人”两词形容了这一壮举。收养一个“国家孩子”能够说明一个人的善良慈悲,那么一个草原养育三千孤儿,这展现了一个民族的博大伟岸。期待上海和内蒙友好互助能够长存,再续传奇故事。 云杉女士进一步阐释了主旨演讲时提到的“战士”概念。战士一词,不仅是引申了舆论战的隐喻,更是象征着新闻工作者坚韧勇敢,追求真相,理性爱国的特质。刘海贵教授补充道:“新闻工作者作为一个战士,不管身处何地,不论是异国还是他乡,都要为争取国家利益坚持不懈,不断奔走。” 内师大教师阿希塔提问道,在城市化背景下,一些草原流传下来的民族情怀、蒙古传统的价值观已经不再适合当代发展,是否还值得传播弘扬?秉持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观念,云杉女士认为,草原文化是多彩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饱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财富,是快速城市化所缺乏的。即使不适合城市发展,但也需要进行保护,大力弘扬,让世界看到多元的中国,让后人看到鲜活的传统文化。 本次开幕式圆满举行,标志着为期七日国情实践的正式开始,更为复旦和内师大两校的新传学子在红色传承路上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撰稿编辑 陈雨珺吕文祎 摄影 贾茹均(内蒙古师范大学) (原题为《国情实践开幕|行走内蒙北疆大地,融贯西东传播中国》)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engzhouzx.com/mzfz/1478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