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千禧年之前的朋友可能都记得,我们小学历史课本里着重介绍过一尊名为“司母戊鼎”的国宝,它还是小学历史课本的封面插图,是一件货真价实的国宝级文物,代表了商代青铜器的最高水平。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自年以后,“司母戊鼎”这个名字很少出现在书本和媒体上了,取而代之的是则是“后母戊鼎”这个名字。为什么一尊我们已经叫了几十年“司母戊鼎”的国宝,突然间就改了名字呢? 司母戊鼎 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了一尊巨型方鼎,这尊鼎重逾多公斤,需要10来个劳力才能抬得起它。由于安阳市武官村自古以来就是殷墟遗址所在地,当地历史上还曾经出土过许多商代青铜器,因此村民断定这尊巨大的青铜鼎是商代的宝鼎,是一件传世国宝。 很快,日本人就得知了安阳挖出一尊商代青铜鼎的消息。他们先是派一小撮日军到村子里搜查,但是村民们事先得知日军要来抢青铜鼎的消息,他们将青铜鼎藏了起来,日军搜查无果,无功而返。 日军走后,村民们觉得日军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于是村民吴培文就到郑州买了一尊假鼎,将假鼎藏在了自家的炕洞内。不出所料,几天之后日军再次来到武官村搜查宝鼎,他们很快就找到了那尊假鼎,喜滋滋地带着假鼎扬长而去。为了防止真鼎被日军抢走,村民们商议之后决定将真鼎重新埋入地下。 年6月,国民政府中央博物院决定将方鼎重新挖出。再次挖出之后,大家发现方鼎少了一只鼎耳。经过请示,方鼎被运送到位于南京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 年,国民党中央博物院将大批国宝用飞机运到台湾。由于青铜鼎实在太重了,飞机拉不动这件国宝,于是他们就将青铜鼎扔在了南京飞机场的飞行跑道边。解放军发现方鼎后,将它送到了南京博物院。 年,青铜鼎被调运至北京,并被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天的国家博物馆)内。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文史专家郭沫若在观赏完青铜鼎之后,根据鼎内的“司母戊”三字铭文,给青铜鼎起名为“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高度厘米,鼎口长厘米,鼎口宽79厘米,总重量为.84千克。鼎身呈长方形,鼎身的四面铸有精美的饕餮纹和蟠龙纹;鼎的上部有一圈折沿;鼎沿两侧有一对立耳,(其中一只立耳在出土时遗失,是后来按照留存的另一只立耳仿制的);鼎身的下部是四个柱状的支撑足,足上铸有精美的蝉纹;在鼎腹的内部铸有“司母戊”字样的铭文。郭沫若正是基于这三个字,将其命名为“司母戊鼎”的。 司母戊鼎体型巨大、雄伟庄严,它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了塑造泥膜、翻利陶范以及合范灌注等先进而复杂的工艺,代表了我国商代青铜器制作的最高水准。司母戊鼎是我国迄今为止出土的青铜器中重量最重的一件,是一件名副其实的“重器”。 后母戊鼎 年,在安阳的殷墟发现了商代的妇好墓。妇好是迄今为止有文字记录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领,是商王武丁的王后。在妇好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一件“后母辛鼎”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后母辛鼎无论是在形制、铭文、还是鼎身上的纹饰方面,都与几十年前出土的司母戊鼎极其相似。 众所周知,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自己的母亲——商王武丁之妻戊,所铸造的一尊鼎。事有凑巧,史料记载,妇好正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也是武丁之妻。 由于司母戊鼎与后来出土的后母辛鼎是同一时期的鼎,因此,有专家推翻了以前郭沫若给司母戊鼎起的名字,认为“司母戊鼎”应该改名为“后母戊鼎”。 对于司母戊鼎更名为后母戊鼎这件事,学者们分成了两派。将其称之为司母戊鼎的一派专家认为:“司”字在当时与祭祀的“祀”字同音同义,“戊”是商王文丁之母的庙号,那么,“司母戊”这三个字合起来就可以理解为:祭祀母亲戊的铜鼎。 另一派学者则认为:“司”这个字在当时与“后”字写法相同,在商代的时候,字体的写法都较为自由,偏旁部首还没有形成格式,可以随意放置,因此“司”可正写,亦能反写,向左则念“司”,向右则念“后”;另外,结合妇好墓出土的后母新鼎,“后”这个字与“皇”字连起来,则有“皇后”之意,是一种尊贵的荣誉,因此这部分学者更倾向于将“司母戊鼎”改名为“后母戊鼎”。 结语 司母戊鼎更名之争持续了30多年,年3月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新闻30分》节目中正式发布公告:将“司母戊鼎”改名为“后母戊鼎”,从此国家博物馆陈设展览中的司母戊鼎的铭牌被改为后母戊鼎,一场学术之争就此落下帷幕。 实际上,无论是叫“司母戊鼎”还是叫“后母戊鼎”都没有错,因为这个字在商代的时候可能叫“司”,也可能叫“后”,要怪只能怪古人学术不严谨。无论这尊方鼎叫哪一个名字,都不影响它在我国文化史中的地位,方鼎的名字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无关紧要。 那么,您更倾心于哪个名字呢?欢迎留言讨论!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engzhouzx.com/mzxw/1399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