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治愈 http://m.39.net/pf/a_6113618.html

“比作家多了一分睿智,为安全播出保驾护航。一腔爱,一只笔,一场文化苦旅,所到之处尽是墨香和担当。最美新闻工作者——张海鹰。”

——无棣县庆祝第21个中国记者节颁奖典礼·颁奖词

笔耕不辍莫负韶华

11月5日,由中共无棣县委宣传部主办,无棣县文化和旅游局、无棣县融媒体中心承办的“相拥美丽中国梦,共话深深记者情”无棣县庆祝第21个中国记者节颁奖典礼在无棣县文化中心大礼堂隆重举行。笔者很荣幸被中共无棣县委宣传部评为无棣县年度最美新闻工作者,并作了题为《笔耕不辍莫负韶华》的发言。

新闻记者的苦辣酸甜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一转眼,我在第二故乡无棣的新闻宣传战线上工作已经25年,度过了21个中国记者节。

年金秋十月,我出生于黑龙江畔、小兴安岭脚下的“北大荒”——有“中国豆都”之称的黑龙江农垦总局九三管理局,先后从事过中学教师、企业干事、电视记者工作,年调入无棣县从事记者、编辑工作至今。

年年底,无棣电视台和无棣人民广播电台还是合署办公。年4月,电视台始设总编室、新闻部、专题部、广告部、播出部,我在新组建的专题部和同事创办了《无棣经纬》专题栏目。同年6月,我转入新闻部任副主任,直至年8月。

在从事新闻记者的8年时间里,我扛着摄像机,跑遍了无棣的角角落落,圆满、超额地完成了领导安排的对内、对外新闻宣传工作任务。正如年9月20日,徐沛琦、张树党两位老师在《滨州日报人文滨州》上发表的《张海鹰:鹰翔棣州笔耕不辍》文章所说:“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张海鹰深入田间地头、厂区工地采制了大量鲜活的新闻报道,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滨州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播发。他采制的电视新闻《山东滨州:引黄遭遇冰凌百里破冰引水成功》一稿先后在市、省、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中播出,开创了无棣电视台在没有上级电视台记者参与的情况下在中央电视台播发新闻的先河。”

《无棣破冰抢引黄河水》发生在年。那次采访,可以说是我从事电视新闻工作20多年来最难忘的一次。

年1月5日,星期六,我去采访春节前的全县打假活动。中午,我正在吃工作餐时接到单位领导打来的电话,安排我即刻去采访抢引黄河水的新闻。话还没说完,接我的车就到了。在车里,我了解到,去冬无棣蓄水量少,冬小麦春灌水源异常紧张。目前,黄河灌区上游周边市县还没有开始调水,无棣必须抢先一步抢引抢蓄黄河水,否则小麦将大幅度减产。一路说着,我们驱车到了簸箕李灌区引黄惠民段。时为无棣县副县长的王世强、县长助理胡风元已经在现场指挥机械和人员破冰引水。

1月5日那天正值“小寒”节气,天寒地冻,朔风刺骨。在现场,我看到参与破冰引黄的水务干部职工们干得热火朝天,汗流浃背。大如桌面、小如菜板的冰凌在狭窄的河道闹起了凌汛,大面积积冰严重堵塞了河道,河水水位不断抬高,堤防出现险情,就连附近一座公路桥也面临被浮冰挤垮的危险。面对险情,水务部门在第一时间调集了大型挖掘机和起重机械除险作业。为了不使冰凌冲毁桥涵,水务干部职工手持木棍、铁棒疏导横冲直闯的冰凌,使其安然渡过桥涵。至晚七时多,夹裹着冰凌的滔滔黄河水已顺利地冲过簸箕李灌区引黄阳信段,与无棣幸福河引黄干渠仅有10公里的路程。此时,天已大黑,我中午本来就没吃几口饭,又扛着十多斤重的摄像机跑了整整一个下午,行程百里,真是饥寒交迫。我们在惠民县城一家豆腐脑小店里,简单地填饱了肚子。待我回到无棣的家时,已经是晚上近九时。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又赶到无棣幸福河引黄干渠补拍了黄河水由南向北奔腾不息的画面。随后,前往小开河青坡沟段拍摄了大型机械破冰现场。如此,无棣引黄遭遇冰凌,百里破冰引水成功的新闻电视画面就算大功告成,剩下的只是撰写解说词以及剪辑、制作等后期工作。1月9日和10日,《山东滨州:引黄遭遇冰凌百里破冰引水成功》一稿先后在滨州电视台《滨州新闻》、齐鲁电视台《齐鲁新闻》、山东电视台《山东新闻联播》、中央电视台CCTV—1《新闻30分》和CCTV—4《中国报道》等市、省、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中播出,央视国际网就此新闻也进行了报道。

年1月21日,中共无棣县委宣传部为无棣县广电局发来“喜报”:“贵单位张海鹰同志采写的电视新闻《无棣破冰抢引黄河水》,荣获滨州市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并获得奖金元,特此报喜祝贺!希望今后鼓励支持工作人员多出精品,为单位和全县争光。”

做一个好记者,就要舍小家为大家。

年,受8号台风影响,8月2日夜间至5日凌晨,漳卫河流域普降特大暴雨,雨势之大,为历史罕见。降雨过后,漳卫新河干支流洪水随之猛涨,出现了自年以来最大的洪水。

漳卫新河爆发洪水时,我到无棣工作刚刚9个月,暂住单位沿街的平房里。8月11日凌晨,暴雨如注,屋内棚顶一角突然塌陷,泥水瓦砾撒落一床,吓得正在熟睡中的年仅5岁的儿子哇哇大哭。天未亮,雨水浸过墙体流入室内。早上一上班,领导就安排我到漳卫新河无棣段采访抗洪抢险。顾不上家里的屋顶还露着天,我二话没说提上摄像机和同事蹬上车直奔漳卫新河。

那时的漳卫新河洪水像脱缰的野马,卷起千堆雪。河南岸人山人海,男女老幼齐上阵,取土拉土,加固大堤;伐木割草,疏通河道;打桩砌石,以备泄洪……至8月19日,无棣人民连续奋战15个昼夜,洪水得以安全下泄,大堤安然无恙,抗洪斗争取得全面胜利。

时至今日,我还记得8月15日漳卫新河洪水在无棣境内达到最高峰时,我站在几被洪水漫过的无棣埕口通往河北海兴香坊的大桥上,面对摄像机,举起话筒进行现场报道时的情景。当时,一个装满汽油的大油罐正从上游汹涌而来,现在想想还后怕。当时,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在第一时间把漳卫新河洪水险情如实地报道出去。

年2月22日,《滨州日报》刊发了我撰写的《难忘16年前抗洪抢险》一文,文中深情地回忆了16年前漳卫新河爆发洪水时的日日夜夜。

拍摄一条好新闻不容易,后期的剪辑、传送更不易。年8月24日,我在《渤海晨刊》发表的《一个电视人眼中的滨州巨变》中这样写的——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整个滨州地区广播电视采编设备相对老化、落后,特别是我所在的无棣电视台采编设备不但老化而且不配套,编制一条一分钟左右的电视新闻往往需要耗时一两个小时。白天外出采访,只好牺牲晚上的休息时间加班编制准备向上级电视台报送的新闻视频。如果当天发生的重要新闻来不及报送到地区电视台,那么第二天必须送到。

靠人送新闻带子就得与车辆和公路打交道。若是有重要新闻,无论是风霜雪雨还是电闪雷鸣,都要乘车去地区送新闻带子。无棣县与滨州相距短短60公里的路程曾经留下多少记者艰辛的回忆。记得,那是年盛夏里的一天下午,我去采访滨州地委主要领导同志来无棣视察防汛工作的新闻。采访任务结束时,天已大黑,我回到电视台连夜编辑制作新闻,准备第二天一早将新闻带子送到地区电视台。谁知,第二天凌晨,无棣突降暴雨。至中午时分,大雨仍然倾盆。为了不耽误新闻的及时播出,我打着雨伞挤上无棣开往滨州的客车。风雨中,客车艰难地行驶在年久失修的国道上,像一叶小舟颠簸在茫茫的海面上。60公里的路程,整整走了2个半小时。客车到了滨州个体车站,雨仍然下个不停,并伴有五六级的大风。街上的积水已过脚踝,零星的出租车任凭我怎么挥手总是无情地从身旁呼啸而过,溅起的泥水打湿了我的长裤。更可气的是,我手中的雨伞被大风吹散了架,成了一把手杖。从个体车站到滨州电视台还有好几里的路程,我只能靠一双脚走去。到了电视台,我已经成了落汤鸡,所幸的是包裹在塑料袋里的新闻带子没有淋进雨水。

提到当年不顺手的电视采编设备,今年8月20日我在《滨州日报》人物版发表的《二十五载“两会”情》是这样写的:“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初,没有电脑(计算机),没有《政府工作报告》等报告的电子文档,更没有智能摄像机、非线性编辑系统等先进新闻采编、播出设备,采访“两会”,我和我的同事们累并快乐着。在会议现场,记者们打着瓦的新闻灯挥汗如雨地拍摄新闻画面;在电视台播音室,播音员们拿着各种字体都有的记者们在稿纸上手写的新闻稿件一丝不苟地配音;在制作机房,制作人员聚精会神地一帧一帧剪辑图像素材……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流失,固定的新闻播出时间迫在眉睫。当一期新闻终于制作完成并通过终审后,还要由专人踩着时间点赶在播出前跑着将新闻成品录像带送到播出机房……那一幅幅包含汗水的画面、那一篇篇浸透心血的文稿、那一期期鼓舞斗志的新闻、那一集集催人奋进的专题,成为永远也不能忘却的记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8年的记者生涯,我有50余件广播电视新闻作品被省市电视台、人民广播电台评为优秀作品,20余次被省、市广电部门授予优秀通讯员荣誉称号,还被滨州市人事局、滨州市广播电视局联合授予“-年度滨州市广播电视系统先进个人”。

业余时间笔耕不辍

早在年,我就给自己定下一条规矩,那就是要做到:“电视有人、电台有声、报纸有字。”

年8月,我由新闻部调入总编室任副主任。同年12月任主任,至今。尽管没有了摄像机,可我手中还有笔,我仍然笔耕不辍向省市人民广播电台、党报党刊投稿。

我从年就开始向滨州地区人民广播电台投稿。在年度和年度,我连续两年在滨州人民广播电台个人发稿遥居全滨州市第一,个人用稿得分超过三四个兄弟县区得分总和。年-年,连续5年被评为滨州市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宣传先进记者一等奖。年4月1日,我在《滨州日报》上刊发了第一篇新闻稿件《无棣下放希望工程助学金》。自此后,坚持笔耕二十五载。25年来年,在《滨州日报》发表稿件千余篇。

有朋友和我开玩笑:“老张,你可是电视台的记者啊,切莫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我调侃道:“我是既种了别人的田,又没荒了自己的地!”25年来,我向电台、报社撰稿都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完成的。25年来,我向电台、报社撰稿都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完成的。年至今,我每年编审新闻、专题余期,余篇稿件,先后荣获无棣县“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无棣县“富民兴棣”先进个人、无棣县“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年被滨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滨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授予“-年度滨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荣记三等功一次,还获得“滨州网年度十佳文字作者”和“大众日报年度新闻报道优秀通讯员”等荣誉称号。

年至年10月近三年来,我在《滨州日报》上刊发稿件篇。我是如何每年能发稿百篇以上呢?这也是我今天要重点说的。现在,就以年8月23日我发表在《无棣大众·副刊》上的《百篇见报稿件背后的故事》为主线,说说我发稿的“秘籍”。

《百篇见报稿件背后的故事》说的是年,这一年我仅在《滨州日报》上就发表新闻、人文、散文、时评、游记、影像等方面的稿件篇。其中,在第期、第期的《滨州日报》上各刊登稿件四篇。

《百篇见报稿件背后的故事》共分“写新闻,不分分内分外”“写时评,揭批社会不文明现象”“写游记,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写散文,诉说我对故乡‘北大荒’的思念”“写人文,因为爱第二故乡无棣”五个部分,因时间所限,我主要说说第一部分和最后一部分。

写新闻,不分分内分外

年以前,我在《滨州日报》上先后发表了《“鲁波山羊”呼之欲出》《无棣建立海洋古贝壳堤自然保护区》《无棣“渤海粮仓”项目进展顺利亩冬小麦全部播种完毕》《无棣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无棣生态文明村创建投资逾亿元》《无棣城乡环卫一体化惠及34万城乡群众》《无棣校车运行4年零安全事故》《无棣设立特困家庭救助金户特困家庭获救助》《黄大铁路无棣段征地拆迁启动》《无棣获评好客山东旅游创新示范县》《无棣“幸福工程”获三项全国表彰》等数百篇新闻稿件。

新闻是“看”到的。年八月里的一天,我发现城区主要路段设置了公安综合警务室,于是就写了《无棣15个公安综合警务室启用》一稿被《滨州日报》采用。也是八月里的一天,我见到同事家的孩子做客无棣人民广播电台直播间,便拍摄了一张图片,以《我的作文我来读百名学生暑期走进电台直播间》为题被采用。“年11月28日上午10时许,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分批通过宫古海峡,进入西太平洋海域,开展例行性训练。东海舰队副司令员邱延鹏担任编队指挥员,并接受了中央电视台采访。”当我看到这则新闻后,立刻想到邱延鹏就是我们无棣人,于是写了一篇题为《中国海军舰艇进西太平洋海域训练无棣籍少将邱延鹏指挥战舰编队》的新闻稿件,隔天被刊登在“民生新闻”版头条位置上。

其实,新闻就在我们身边,就看你用不用心,有没有一双发现新闻的慧眼。近三年来,我在《滨州日报》上发表的我“看”到的新闻很多。在上下班的途中、在赶大集的人海中、在休闲散步的广场上,我都留意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将它们拍下来、写出来。大家听听,我由此发表的稿件是不是您也看到过:《路边的槐花不要采》《元宵节将至各式灯笼热卖》《春风起纸鸢飞》《植树节临近果树苗俏销》《果树盆里栽好吃随手摘》《上阵父子兵打铁夫妻档》《无棣两万余株绿化树苗穿上“保暖衣”》《无棣打造三条户外广告样板街》《无棣古城大树“打吊针”》《创卫公益广告宣传牌扮靓无棣》《无棣首座人行过街天桥开建》《无棣实施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无棣打造11处便民生活圈》《无棣免费悬挂电动自行车车牌15.3万副》等等。

新闻是“听”来的。当我听说原无棣县文化局老同志刘汉民不但京胡拉得好、扬琴打得好,而且还迷上了民族弦乐器的收藏、修理和制作。为此,我采写了《刘汉民和他的“弦乐器博物馆”》一文,《渤海晨刊》用了大半个版面配发了4幅图片。此文引起了大众日报社一位专职摄影记者的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engzhouzx.com/mzxw/1352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