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战名剧《野玫瑰》谈巴蜀现代文学“回归” 向荣 编者案: 10月27日,四川省作协在成都举行“2015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峰会”。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文学评论家谈及乡土文学的“四川记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丁帆在发言中坦承“对李劼人和四川乡土文学的研究和关注不够。一个重要的章节被忽略了。”四川新文学史近百年,乡土文学一直是主流文学,也是四川文学成绩最突出的类型,但关于四川乡土文学的系统性研究和整理,付诸阙如。近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四川乡土小说论》在四川省社科院文学所启动,课题研究目的旨在系统梳理百年四川乡土小说脉络,彰显四川乡土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项目主持人向荣以此文在论坛上的发言引发了与会者的高度重视。 抗战时期,4幕话剧《野玫瑰》(1942年)在大后方昆明和重庆上演,盛况空前,仅重庆1地就演出16场,万人空巷。扮演女主角的著名演员秦怡回想说,当时一队国军兵士,没买到戏票却不罢休,竟然在剧院大门架起机枪,强行进入。足见此剧在当时爆棚般的影响力。 《野玫瑰》的作者是西南联大教授,四川富顺才子陈铨。陈铨在抗战期间提倡“民族文学”,希望民族运动与文学实践在抗战历史语境中有机地统一起来,建构一种反抗侵犯救亡图存的“民族文学”,在大众中培养一种国家民族至上的民族主义精神。在这类文学观的引导下,陈铨在抗战中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以抗战锄奸为题材的戏剧作品就有四部,而影响最大的就是《野玫瑰》。 《野玫瑰》是现代中国最早的谍战剧,讲述国军女特工夏艳华卧底沦陷区,抗日锄奸的英雄传奇。这个戏既成功刻画了女英雄复杂纠结的内心情感世界,也没把大汉奸符号化脸谱化,而是从人性和人物个性等多层面刻画了复杂的人物形象,使汉奸王立民成为圆型人物而非扁平人物。这在抗战早期乃至当下的抗日神剧中都是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因此《野玫瑰》在当时与郭沫若《屈原》一起成为抗战时期的名剧。 值得关注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文学史只有《屈原》在长啸,却不见《野玫瑰》绽放,陈铨和他的《野玫瑰》被选择性遗忘了,与之相伴的是五四时期的四川现代乡土文学也被遗忘。 迄今为止,当下中国最具权威性的现代文学史和乡土文学专著,如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3十年》、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等,在描写五四时期的现代乡土小说时,没有一 事实上,五四时期四川作家不但发表出版数量很多的乡土小说,而且在当时还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20年12月,年仅18岁的四川作家林如稷就在著名的《晨报副刊》上发表乡土小说《伊的母亲》,写一家佃农因天旱没法缴纳地主的年租,被迫典妻给人当妾的悲催情景。小说写得虽然稚拙,但它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四川作家写的乡土小说。不特如此,它还是新文学史上最早描写乡村典妻制度的小说。而严家炎、丁帆等在他们的著述中都认为,浙江许杰发表于1925年的《赌徒吉顺》是最早描述典妻制的小说。 据统计,五四时期四川作家林如稷、陈炜谟、李开先、李劼人、高世华和陈铨等人都发表出版过乡土小说,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作品有林如稷1920年的《伊的母亲》,1921年的《死后的忏悔》,1923年的《太平镇》、《葵堇》,1925年的《故乡的唱道情者》。陈炜谟1923年的《烽火嘹唳》,1925年 因而可知,从1920年到1928年,四川作家已出版发表包括长篇和中短篇在内的多篇部乡土小说,以时间和题材上说,完全与鲁迅首创的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流派的发轫期并肩同步。在鲁迅主编的著名选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2集》中,台静农的小说有四篇入选,与鲁迅的篇数相等,四川作家陈炜谟也入选4篇,即《狼筅将军》、《破眼》、《夜》和《寨堡》,除《破眼》以外,其它3篇都是乡土小说。借用杨义的话来讲,陈炜谟的小说是不容忽视的。在茅盾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1集》中,四川作家李开先1922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的《埂子上的1夜》虽未入选,但在《导言》中茅盾认为这篇描述“棒老二”的乡土小说,超出了当时小说书写“学校生活和恋爱关系这狭窄而被滥用的范围”,在20年代早期的小说创作中是难能可贵的。“以其独特的叙事旨趣、悲剧意识和情势技能,不仅是1920年代长篇小说草创期的重要收获,而且在现代长篇小说发展史上,也应占有一席之地”。1929年朱自清在清华大学开设《中国新文学研究》课程,陈诠的《天问》与老舍、巴金和沈从文的小说并列一起,做专节讲授。 所以,找回巴蜀现代文学“被遗忘”的作品与价值,不说重写中国现代文学史,最少重修中国现代文学史,不仅是必要,而且还是必须的。 探索现代园区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engzhouzx.com/mzmt/62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