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国:《朝堂之外:北宋东京士人交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7月,页,计51千字,定价49元。 绪论 第一节选题缘起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云:“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这段话颇有层次地描绘了地方士人初到京城的心理体验。他们对于帝都气象的最直观印象是“天子宫阙之壮”、“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这些景观是地方州县无法比拟的。随后拜会文坛领袖欧阳修,结识其众门生,切身感受到名公巨卿、贤士大夫们的雍容气度及其蕴藉的人文氛围。一座城市,不仅包括各种凝固的城市建筑,更离不开其中活动的人群。人际交往不仅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的生存需要,也是城市文明的核心要素之一。鉴于士人群体在宋代政治、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丰富的相关史料,本书选择士人的交游作为探讨的主要对象。 多年来,学术界对于“士人”、“士大夫”等概念有过许多讨论,对此笔者不拟过多涉及。一般来说,士人是指古代社会的“书生”或“读书人”。在本书的特定背景下,我们把具备一定经济实力与文化背景、参加过科举考试(“业进士”、“举进士”)或曾出仕做官(特别是文官)的这批人物皆归为士人。士大夫基本涵括士人的以上特征,但强调的是政治身份和政治等级,其基本要点是作为知识载体的士人与官僚的合二为一,是士人和官僚相结合的产物。 学术界普遍认为,北宋士人的政治地位空前提高。赵宋朝廷是一个典型的文官政府,其权力结构是以广大的庶族士人为基础而建立起来。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为士大夫群体力量的形成、为其参政议政提供了适宜的外在条件。可以说,宋代为士人的主体意识高度觉醒和士大夫政治文化相当发达的时代,士人的活动无疑构成宋代历史的核心内容之一。 学界以往对于士人社会的研究,多是侧重于他们在朝堂之内的重大政治行为,毕竟这些内容会直接影响到朝政大纲、时代走势。一个时代的氛围之造就,虽然无法脱离朝堂这一核心,但东京士人的活动性质及整体社会气氛,则更多取决于朝堂之外的诸多因素,比如家世背景、文化教育、仕宦阅历以及情趣抱负等等。士人的完整生存状态并不仅限于朝堂之内,士人在朝堂之外的活动空间更为广阔,活动内容更为丰富。交游即为士人在朝堂之外的重要活动。 学界以往在讨论政治人物、政治事件时,也曾注意到人际关系的因素对于朝堂事务的影响。不过,其研究依然是立足于朝堂之内,所白癜风前兆治白癜风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