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油料等作物病虫害 小麦赤霉病:消除病源,减少田间发病。防治方法,继续处理麦秆、麦芋,进行种子处理。 稻瘟病:消除病源,减少田间发病。 1、处理带病稻草及其织制品。 2、用稻草做肥料要发透腐熟。 3、均匀施肥、消灭粪堆底子。 4、应用使百克20克,浸水稻种子40—50kg,以水没进种子3—4厘米为宜,经常翻动,使药液浸种均匀。浸种5—7天。 稻恶苗病:种子消毒,预防田间发病。防治方法,种子消毒消毒方法同稻瘟病。 稻立枯病:消毒床土,施壮秧剂,具有消毒调酸作用。在消毒前先浇透底水,然后洒移栽灵溶液,每平方米用2ml移栽灵原液加3kg清水,浇匀浇透。 马铃薯晚疫病(烂秧):消灭种薯带菌,预防田间病害。 1、淘汰病薯,切刀用酒精消毒,浸泡5分钟,切块后用小灰拌种。 2、不种在低湿洼地,种大垅(60cm以上),用芽或芽块栽)。 3、有条件的利用温室、烤烟室加温40℃,处理种薯10小时。这种方法可兼防种薯腐烂。 向日葵菌核病(烂头):消除病源,减少田间发病。防治方法,选用无病种子,不重茬、不迎茬。 玉米黑穗病(乌米):减少田间发病。 1、酸菜水浸种24小时(发臭变质的酸菜水不能用),浸种后,种子要晾干。 2、大面积轮作三年。 3、新法种子处理:应用八一农大种衣剂进行拌种,用量为种子量的1.5%,可有效地防治根部病害及地下害虫。 高粱黑穗病(乌米):减少田间发病。 1、用55℃恒温水浸种5分钟。或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0.7—0.9%拌种。 2、实行三年以上轮作。 3、避免阴雨天播种,选择连续晴天播种,防止粉种。 谷子白发病(看谷老):防止种子带菌,减少后期发病。 1、清水洗种5次。 2、用种子量50%的过石与种子混合播种。 3、不重茬、不迎茬。 蔬菜病虫害茄子褐纹病:防止苗期病害。 1、晴天浇水、浇匀,防止过湿。 2、适当疏苗防止过密。 3、防止过低温度,白天以18—25℃为宜。 4、发现病害浇0.1—0.05%过锰酸钾液,或用消石灰二份、干细土一份混合撒布。 5、新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倍液或70%乙磷铝锌倍液喷施,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苗床在茎基部周围撒施草木灰,可减轻危害。 黄瓜、甘兰、芹菜瘁倒病、立枯病:防治菌期病害。 1、在晴天浇水,浇得要匀,防止过多。 2、适当疏苗。 3、黄瓜要防止12℃以下低温和30℃以上的高温,白天以20℃左右为宜,芹菜、甘兰要防止23℃以上的高温,白天以18℃左右为宜。 4、拔去病苗,用草木灰或硝石灰二份掺干土一份撒布。 5、发现病苗时拔除,喷洒敌克松倍液或75%百菌清倍液,50%福美双倍液,喷药后温度过大可撒草木灰或干细土降湿。 瓜菜、茄科蔬菜防治病毒病: 苗期可接种弱病病毒疫菌N—14或CMV卫星病毒疫苗S52,提高免疫力。或用20%病毒A500倍液加1.5%植病灵1000倍液喷施,隔5-7天喷一次,连喷5-6次。 果树病虫害苹果树腐烂病:消除病源,防止扩大危害。 1、结合修剪,剪除病枝,锯去病死树烧毁。 2、病患部涂臭油(煤焦油)治疗。说明:臭油治新病时先用小刀将病部与健部切断,再用钉齿板在病患部皮上打些小孔,然后涂一层薄油。 苹果黑腥病:消除病源,减少发病。 1、果树修剪结束后,扫净果园内的落叶病枝,烧毁或深埋一尺以下。 2、在花芽膨大时喷布3—5度石灰硫磺合剂一次。或喷甲基托布津50%可湿性粉剂—倍液。 苹果花腐病:消除病源,减少发病。 1、继续剪除病花、病叶、病枝,收集烧毁。 2、四月下旬至五月初果园进行一次浅翻地消灭地面上生长的病菌。 天幕毛虫:剪除虫卵,焚烧或深埋,减少虫害。结合修剪,剪除卵块,收集烧毁或砸碎。 梨星毛虫(饺子虫):消灭越冬幼虫,减少后期危害。 1、刮去主干上的老翘皮,收集烧掉。 2、主干喷洒功夫2.5%乳油。每亩0.5—1克药剂,兑水10—20公斤。 红蜘蛛:消灭越冬虫,减少发生危害。 1、刮去主干上的老翘皮,收集烧掉。 2、主干喷洒功夫2.5%乳油。每亩0.5—1克药剂,兑水10—20公斤。 3、把靠主干周围的表土挖去半寸,就地深埋一尺以下。(成虫在老翘皮及土壤里越冬) 李子食心虫:消灭越冬幼虫,减少果期危害。 1、搜杀在李树茎部裂缝处的越冬虫茧。 2、四月上旬在树根周围喷洒辛硫磷50%乳油倍液,每株可喷药液0.5—1公斤,兼防地下害虫。(百度百科) 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年12月15-16日,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各省(区、市)测报人员和有关专家会商了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由于病虫源发生基数较高、冬春季气候和作物种植有利等因素影响,预计年我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总体为偏重发生年份,全国累计发生面积约55亿亩次。其中,小麦赤霉病、粘虫、水稻“两迁”害虫等流行性和迁飞性病虫害重发风险高于上年,水稻纹枯病、水稻螟虫、小麦蚜虫、玉米螟发生区域广、为害重,稻瘟病、小麦条锈病、玉米大斑病、马铃薯晚疫病在部分地区有偏重发生可能,飞蝗和草地螟总体发生平稳。 一、水稻“两迁”害虫 据监测,“两迁”害虫年秋季回迁虫量较高,长江中下游、江南和华南稻区灯下诱虫量平均比常年高8%。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和预测,截至12月26日,海温距平累计值为23℃,月海温距平最大值已达到2.3℃,为历史第二强厄尔尼诺事件,且将持续至年春季。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强发生年的当年和次年往往是水稻病虫害高发年。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将导致南方稻区冬春气温正常或偏高、降水偏多、汛期提前、时空分布不均,这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我国和越南“两迁”害虫越冬和虫源积累,增加发生基数,亦导致“两迁”害虫迁入期提前,迁入量增加,局部出现集中降落为害。我国南方稻区单、双季稻混栽,以粗秆大穗、优质高产型品种为主,易形成适温高湿的田间小气候,且栽插期、生育期不整齐,桥梁田多,有利于“两迁”害虫辗转为害,加重为害程度。 预计年稻飞虱总体偏重至大发生,程度将明显重于近年,发生面积4.3亿亩次,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稻区大发生,西南、江淮稻区偏重发生。稻纵卷叶螟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3.2亿亩次,黔东、湘西、江南和长江中下游湖库、沿江稻区大发生,西南大部稻区中等发生。 二、水稻纹枯病 我国主产稻区纹枯病连年发生,田间菌源基数不断积累,大部稻区具备中等以上发生程度的菌源基础。据预测,年冬季(年12月至年2月)、年春季(3-5月),西南、江南和华南稻区温度偏高,降水偏多。目前我国各稻区主栽的粗秆大穗高产品种多为感病品种,温湿条件和种植制度适合水稻主产区纹枯病越冬和病害流行。 预计年水稻纹枯病偏重至大发生,发生面积2.7亿亩,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稻区大发生,西南北部和江淮稻区偏重发生,西南南部和东北稻区中等发生。 三、水稻螟虫 冬前调查,年二化螟越冬虫源面积和基数偏高,全国虫源面积比年增加10.8%,华南南部、江南、长江中游、东北大部稻区亩活虫数为2-0头,其中江西、黑龙江亩活虫数同比增加34.8%、65.9%,具备偏重以上发生程度的虫源基数。预测年冬季,全国呈现气温偏高、降水南北多中部少的趋势,温湿条件适合水稻主产区螟虫越冬。我国主产稻区机收面积大、残留稻桩高,秸秆粗大品种比例高,有利于水稻螟虫的越冬、发生和繁殖。 预计年水稻螟虫总体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8亿亩次,其中,二化螟在江南和长江中下游单双季稻混栽区和西南北部稻区偏重发生;三化螟在华南、西南北部稻区中等发生;大螟在长江中下游部分稻区呈上升趋势。 四、粘虫 年三代粘虫为害程度明显重于上年,部分区域重于年,积累了大量有效虫源。夏末秋初,东北、华北、黄淮、长江中下游、江南、华南和西南地区高空测报灯均诱到粘虫成虫,诱虫量属较高年份。9月份累计诱虫量,辽宁彰武、吉林长岭、河北滦县分别为头、头和头,山东长岛为头,河南孟州、江苏东台、四川安县、重庆丰都、湖北潜江、湖南芷江为-头,天津宝坻、山东莱州、山西万荣、上海奉贤、浙江象山60-头;9-11月份累计诱虫量,广西宜州、福建霞浦分别为头和头。以上各点诱虫量普遍高于年,其中,已证明当年秋季回迁数量与次年春季北迁数量呈显著正相关的山东长岛诱虫量是年来第二高的年份,分别是年和年的28.3倍和1.9倍;辽宁彰武是年的3.3倍(年未见虫),河北滦县是年的1.8倍,江苏东台、上海奉贤、浙江象山是年的10倍以上,福建霞浦是年的2.2倍。预测年冬季,华南和江南大部气温正常、降水偏多;年春季,长江中下游至黄淮南部降水偏多、气温接近常年,对粘虫种群冬春季繁衍和发生为害有利。 预计年粘虫总体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可达1亿亩次,其中黄淮、华北和东北等地玉米为主的禾谷类作物局部田块高密度集中为害的风险较高。 五、小麦蚜虫 冬前调查,蚜虫在江淮、黄淮、华北和西北麦区普遍发生,发生面积与年持平;安徽、山西、陕西、河南、北京、山东平均百株蚜量为5-16头,甘肃、河北、宁夏1-3头,与常年同期相比,山西、甘肃分别增加3%、10%,其他大部麦区接近;大部麦区比年同期增加45%-%。预测年冬季,黄淮、华北和西北冬麦区大部气温较常年偏高;年春季,大部麦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华北、黄淮中北部和西南大部降水偏少,冬春季气候对蚜虫越冬和发生为害有利。年全国冬小麦种植面积稳中略增,苗情长势较好,江淮、黄淮和华北主产麦区主栽品种对蚜虫的抗性普遍较差,有利于蚜虫发生为害。 预计年小麦蚜虫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2.6亿亩次。其中,山东、河北大发生,四川、宁夏、华北和黄淮的其他麦区偏重发生,长江中下游麦区大部、西南、西北的其他麦区中等发生。 六、小麦条锈病 冬前调查,年小麦秋苗发生面积小、总体病情偏轻。甘肃、宁夏、青海、陕西等西北秋苗主发区发生面积万亩,是1年以来最小的一年,各地多以单片病叶为主,局部早播麦田发病中心多。甘肃、宁夏见病面积同比减少12.0%和56.8%,一般病叶率0.01%-6.5%,最高达30%。陕西关中地区宝鸡、咸阳等地9个县见病,见病县数比年多4个,属偏早发生年份。四川广元、绵阳、凉山的3个县零星发生,属早发年份。新疆阿克苏零星见病,平均病叶率为1.3%,重于-年同期。预测年冬季,长江中下游和西南麦区降水偏多,利于条锈病冬繁和扩散;年春季,西北地区东部、长江中下游至黄淮南部区域降水偏多,其中甘肃大部、宁夏、陕西西部、山东南部、河南东南部、湖北东部偏多2~5成,对条锈病春季流行十分有利。目前我国大部麦区种植品种抗锈性较差,特别是年以来,条锈菌新致病类群“贵农22”在甘肃、四川等部分地区上升为优势类群,加速了小麦品种抗锈性的丧失,导致病害加重。 预计年条锈病总体中等发生,发生面积约3万亩。其中,湖北江汉平原及西北部、陕西南部及关中西部、甘肃陇南及陇中晚熟麦区、四川东北部沿江河流域、河南南部、新疆伊犁河谷东部及塔城盆地局部地区偏重流行,西南其他麦区、甘肃大部、陕西其他地区、河南大部、宁夏南部、青海东部和新疆其他麦区中等流行。 七、玉米螟 据调查,年冬前玉米螟平均百秆活虫数,辽宁、黑龙江、吉林为50-75头,山东、江苏、河南、新疆为31-38头,云南、湖北、天津、内蒙古、河北、陕西、重庆、湖南、贵州、安徽为17-28头,山西、北京、甘肃、四川不足10头。与年比,辽宁增加%,河北、陕西增加27%和58%,北京、山东、河南分别增加7-12%,天津增加2%;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等其他省份偏低10%-40%。年冬季,黄淮海地区气温偏高,对玉米螟越冬有利;年春季,东北大部降水偏多、气温偏低,有利于一代玉米螟成虫集中羽化。东北、华北等大部地区品种抗性差,对玉米螟种群繁殖为害有利。 预计年玉米螟发生面积为3.5亿亩次,其中,一代在东北大部偏重发生,华北、黄淮和西南部分地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为1.5亿亩;二代在辽宁、内蒙古、新疆和云南偏重发生,东北、华北、西南大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为1.2亿亩;三代在黄淮海大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为万亩。 八、飞蝗 据调查,年东亚飞蝗残蝗高密度面积、西藏飞蝗残蝗面积和密度高于年,亚洲飞蝗残蝗面积和密度偏低。其中,东亚飞蝗秋残蝗面积.7万亩,分别比年和近5年平均值减少2.3%、7.9%;平均残蝗密度每亩10.7头,分别比年和近5年均值减少2.7%、8.5%。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和海南都发现每亩头以上的高密度残蝗点片,面积为10.8万亩,比年增加33.3%,比近5年均值减少28.9%。西藏飞蝗在四川农区残蝗面积为3.1万亩,分别比年、年增加6.9%、24.0%,平均残蝗密度每亩6.8头,略高于年和近年均值。亚洲飞蝗年残蝗面积21.4万亩,比年减少28.7%,比近3年均值减少43.9%;平均残蝗密度每亩2.8头,比年减少12.5%,比近3年均值减少39.4%。据悉,年哈萨克斯坦亚洲飞蝗发生普遍,但程度较轻,因此,不排除境外飞蝗虫源迁入境内的可能。气候预测,年冬季,黄淮、华北和内蒙古大部气温偏高1-2℃,新疆北部、四川和西藏大部气温正常,有利于三种飞蝗越冬;年春季,除新疆北部气温偏低外,其他蝗区正常或偏高,降水除黄淮南部偏多外,其他大部地区正常或偏少,对飞蝗发生总体有利。东亚飞蝗部分蝗区水库水位下降,宜蝗面积扩大,生态环境也有利于蝗虫发生。 预计年东亚飞蝗总体中等发生,河南濮阳、荥阳、焦作,山东东明,河北南大港、海兴,天津北大港,山西芮城、永济,陕西大荔,海南东方等地局部地区夏蝗会出现高密度蝗蝻点片。西藏飞蝗在四川、西藏大部常发区中等发生,金沙江、雅砻江、雅鲁藏布江等河谷地区局部偏重发生。亚洲飞蝗偏轻发生,不排除境外飞蝗迁飞入境为害的可能,黑龙江和吉林局部苇塘湿地可能发生高密度群居型蝗蝻点片。东亚飞蝗、西藏飞蝗、亚洲飞蝗发生面积分别为0万亩、万亩、60万亩,达标面积分别为1万亩、万亩、40万亩。 九、草地螟 据调查,年草地螟越冬虫源仅在内蒙古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呼伦贝尔4个盟(市)4个旗(县)和宁夏石嘴山市2县(区)见虫,两区越冬面积分别为24.2万亩、3.6万亩,越冬活茧平均密度分别为每平方米0.58头和0.01头,全国越冬总虫量与近5年相比,仅高于年,远远低于、和,比年减少35.4%,仍为1年以来较轻的年份。新疆在阿勒泰地区3个县(市)、和田地区1个县查见越冬虫源,越冬面积8.3万亩,越冬活茧平均密度每平方米0.05头,越冬总虫量远远低于-年,比年减少42.9%。据悉,可为我国提供虫源的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草地螟同样处于发生周期的低谷。气候预测,年春季,西北、东北地区大部气温偏低,对寄主植物生长、越冬代成虫的羽化、宿留、繁殖和一代幼虫发生为害有不利影响。 预计年草地螟一代在西北、华北、东北大部轻发生,发生面积约万亩。由于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地虫源不清,不排除一代成虫集中迁入造成二代幼虫发生为害的可能。 十、气候型流行性病害 赤霉病、稻瘟病、大斑病、晚疫病分别是我国小麦、水稻、玉米和马铃薯四大粮食作物发生最严重的气候型流行性病害。目前,我国生产上主栽品种多为感病或抗病差品种,除扬麦、宁麦等小麦品种对赤霉病表现较好抗性外,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和华北麦区主推品种多为赤霉病感病品种;水稻主栽品种对稻瘟病抗病性参差不齐,四川、重庆、黑龙江部分地区感病品种达50%-60%;马铃薯主产区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在70%以上。抗病品种由于连年种植,病菌群体的变异导致抗性减弱、退化甚至丧失。小麦和水稻等作物均存在品种跨区域种植,使得品种抗性表现差。作物高产区高肥水管理,致使群体大、田间郁闭,也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流行。年江淮、黄淮、长江中下游麦区冬麦播期推迟,赤霉病易感病期与年春季连阴雨天气相遇概率增高,且部分常发省赤霉病菌对常用药剂抗性不断发展,会影响预防效果,加重赤霉病流行的程度。气候预测,年春季,大部麦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长江中下游至黄淮南部降水偏多,其中安徽、江苏、上海、浙江西北部、湖北东部、河南东南部、山东南部偏多2~5成,对赤霉病流行十分有利。水稻分蘖和抽穗期、小麦抽穗扬花期、玉米拔节至抽穗期和马铃薯开花期是易感病期,此时期的气温条件多适合,降水是病害流行的关键因素,而常发区此期易遇到阴雨连绵或多雾天气,造成病害严重流行。 预计年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可达1亿亩。其中,湖北东部和江汉平原、安徽沿淮及其以南、江苏沿江和苏南、浙江北部、上海沿海麦区有大流行的风险,长江中下游其他麦区和黄淮麦区有偏重流行、华北和西南等麦区有中等流行的可能。稻瘟病总体中等,局部偏重发生,程度重于年,发生面积万亩次,其中华南、西南东部、江南、长江中下游、东北等部分稻区偏重流行,感病品种有大流行的风险。玉米大斑病发生面积万亩,在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等地大发生,东北、华北大部为偏重发生,西南大部中等发生。马铃薯晚疫病发生面积3万亩,在西北、华北、东北、西南产区总体中等发生,西南东部以及甘肃中南部、陕西南部、内蒙古东北部、山西北部、黑龙江中西部、湖北及湖南的西部偏重流行风险高。(病虫害测报处) 欢迎北京治疗白癜风特色医院广州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