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我国媒体矩阵里,有一支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工作者队伍,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下,他们分享了一系列可资借鉴的新做法、新思路、新观点。本期《纪录片人》分享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版权管理处处长农华山关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 这里所讲的国际传播人才,是指有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人才。当前,外宣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迫切需要一批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的国际传播人才。中华文化“走出去”事关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事关中华民族能否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铸造和力量凝聚。建设国际传播人才队伍的重要性 毛主席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这里讲的干部应该包括那些和我们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人才。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涉及领域广阔,参与群体众多,相关内容宏大,需要建设一支分布广泛、结构多元、梯次合理、配备齐全的国际传播人才队伍。第一,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需要一批有国际传播能力、有中华文化素养的国际传播人才;第二,要形成全球的、广泛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需要有一批具备全球视野、具有深厚的学科理论功底的研究型国际传播人才;第三,要着眼长远进行布局,构建国际传播的宏大格局,需要有一批善于把握大势、统筹协调的管理型传播人才;第四,要从容应对国际舆情的发展变化,需要有一批运筹帷幄、善于进行数据分析和舆情研判的参谋型传播人才;第五,要在国际争取越来越多的朋友,使中国理念形成广泛的共识,需要有一批善于协调沟通、能够广交朋友的交际型传播人才;第六,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魅力,提升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需要有一批既熟悉国际话语体系又具有深厚中华文化修养的解说型传播人才;第七,要改变国际被动挨骂的地位,需要一批有政治头脑和辨别力、敢于并善于开展国际舆论斗争的锐利型国际传播人才。在国际舆论交锋中,比如在外交外事领域,要提升国际舆论斗争能力,需要善于与国外各方人士打交道的外交人才,需要面对国外媒体能够头脑冷静、机智灵活、澄清谬误、辨明是非的新闻发言人才。在对外新闻报道领域,要改变外国受众长期被误导、对中国心存偏见的局面,需要思路清晰、文笔犀利、善于评论的记者、主持人和时事评论员。要促进文明互鉴、民心相通,在对外出版领域,需要融通中外、学识渊博的翻译人才,需要善于组织力量编纂出版高度国际化、高质量图书产品的出版专业人才,需要善于从事图书输出、版权交易、出版合作的出版经营人才。在对外影视演艺领域,需要善于与国外影视明星打交道,善于开展影视项目合作的影视创作专业人才、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和影视项目经营人才。在对外教育领域,需要有一批善于与外国人沟通,能够开展文化传播、教育和培训的人才;需要一支对他国文化研究比较深、比较多的文化鉴赏人才队伍,等等。△年6月22日,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举办“人类文明互鉴与东盟文化互通学术研讨会” 国际传播人才的构成 加强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需要对国际传播人才的构成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国际传播人才就学科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国际传播研究人才、国际传播实践人才、国际传播管理人才。国际传播研究人才,就是对国际传播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研究,为国际传播实践和管理提供基础理论的人才,比如国际传播专业教授等。国际传播实践人才,就是从事国际传播实务的人才,比如新闻主持人、新闻评论员、国际出版商、国际影视艺术家、援外教师等。国际传播管理人才,就是开展国际传播项目合作的策划专家、运营专家、经营专家等。国际传播人才就职业分类,可以分为智库对话人才、国际导游人才、援外教育人才、国际媒体运营人才、国际文化经营人才等。智库对话人才,主要是指善于将中国制度、中国政策、中国理念进行国际话语表达的人才;善于向外国人阐明观点、促进共识、增进理解的人才;善于开展舆论斗争,善于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人才。国际导游人才,主要是指善于向国外受众讲述中国旅游文化故事的人才,善于接待外宾游客的人才。援外教育人才,主要是指善于将中国文化艺术技术传授给外国人的专职教师。国际媒体运营人才,主要是通过或受聘、或合作、或承包、或独立设立的国外媒体机构获得媒体运营权,并通过所运营的媒体平台开展跨国传播业务的人才。国际文化经营人才,就是善于开展跨国文化合作、文化交流、文化贸易的人才。△年5月28日至6月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举办广西新闻发言人高级研修班当前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短板 一是高端人才奇缺,特别是高水平的翻译人才、文化创意人才很少,对各国历史政治社会文化研究的学者也不多,擅长从事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的专业人才更是有限。二是国际传播人才分散于各个层级、各个领域,迫切需要增强他们国际传播和推动文化“走出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三是走出国门的行家里手,比如在国外开中餐馆、开养生馆、办杂志和网站的人才,以及从事对外旅游地接地陪的人才,从事涉外文化演出策划行业的人才,在主观上缺乏对个体地位和作用的自觉提升,在客观上缺乏一个权威部门对他们的能力、贡献进行认定、认可,给予相应的荣誉和表彰,致使这些人才在国际传播业态当中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受到很大抑制。四是文化资源类的人才,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民俗文化代表性人物。这些人才实际上也是国际传播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尚缺乏展示的平台和舞台,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可以成为国际传播人才,缺乏向外弘扬传统、传承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五是能够开展战略性智库对话、进行政策沟通的高端人才奇缺。对此,对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应给予更多的重视,特别是宣传部门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加大国际传播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 △年11月12日,南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举办“首届中国—东盟口译大赛”加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是高校要加强国际传播人才的系统性培养。现在高校新闻传播学院招收国际传播方向的研究生比较少,像广西壮族自治区,目前还没有形成国际传播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培养规模和体系,造成国际传播人才奇缺。应制定导向性政策,凡是成立有新闻传播二级学院和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的本科高校,都应积极设立国际传播方向的研究生,每年招收一定比例的国际传播专业研究生。二是抓好媒体与高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项目,共同培养国际传播人才。通过参与涉外项目的社会实践,促进有关人才成长的步伐。三是加强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工作,使国际传播人才铸就思想政治品格,强化政治意识,提升政治素养,成长为一名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国际传播先锋人才。+ 本文作者: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版权管理处处长农华山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engzhouzx.com/mzmt/1487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