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星期五 阴转多云12~17℃ 今日头条 大型纪录片《新三峡》在央视开播 ,时长03:04 ▲纪录片《新三峡》主题海报 7年前,在重庆朝天门广场上,导演杨书华携团队面朝奔涌东去的长江“种”下了一颗有关三峡的“种子”;经过七年的“培育”,这颗“种子”不光已经长成参天大树,还送上自己的丰硕果实——11月17日晚至23日晚,由中央新影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的大型纪录片《新三峡》,将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9)和广大观众见面。 这部由水利部、湖北省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和中央新影集团等联合摄制的纪录片,是自年11月1日三峡工程整体竣工后,中国第一部全景展示“三峡之新、三峡之变、三峡之美”的影像作品。这部纪录片到底有哪些亮点和看点?其总导演杨书华给出了答案。 全景式7集浓缩大美三峡华丽之变 ▲在第一集《坝》中,这些人物将相继登场讲述各自的故事 年11月,大型纪录片《新三峡》在朝天门广场开启重庆拍摄时,记者就曾亲临采访现场。 “重庆因三峡而兴,因三峡而变,重庆十多个移民区县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当时,该片的总导演杨书华就曾告诉记者,基于这些,自己作为纪录片人,深感“应该站在国家的角度把它记录下来,跟踪、拍摄、见证下来,留存历史……” 17日晚开播的《新三峡》由此而生。 据介绍,将于11月17日至23日22时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9)和观众见面的《新三峡》共有7集,每集30分钟,分别从《坝》《水》《山》《人》《景》《城》《梦》七个方面,全景式展示三峡工程建成以后,三峡库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新成就、新变化、新发展。它们一起构成了一幅立体的新三峡全景图。 出品方代表之一、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表示,纪录片《新三峡》的拍摄,旨在通过影视方式,展示三峡工程这一保护和治理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的建设、运行的辉煌成就,展示三峡库区及中下游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风貌、新景观、新气象。以三峡工程为代表,广泛宣传我国水利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院士、国际电影大师一起保驾护航 ▲《新三峡》主创团队在北京合影 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本次诞生的《新三峡》并不夸张。承制方中央新影集团告诉记者,无论是专业性,还是国际视野,《新三峡》在拍摄制作过程中都尽可能地做到了最佳。 比如,为了确保专业性,在年启动后,先后有11位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接受了摄制组采访并对该片进行科学指导;水利部也先后数次组织专家、学者帮助摄制组打磨《新三峡》。 同时,还有多位国际电影大师参与到了该片的策划、拍摄和指导中。比如,曾拍摄《黄石公园》《大峡谷》两度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美国纪录片导演凯斯.美林,《钓鱼岛真相》《神秘中国》的导演克里斯蒂.尼比,《阿凡达》的视效总监恰克.康米斯基,《海洋》、《迁徙的鸟》、《企鹅日记》的导演雅克贝汉等。 聚焦“小人物”故事,讲述大三峡变迁 ▲《新三峡》还专门推出了向三峡百万移民致敬的海报 值得注意的是,《新三峡》的总导演、总撰稿杨书华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重庆人,他生在三峡、长在三峡,从年开始纪录、宣传三峡算起,他跟踪拍摄记录三峡已有近30年时间。 杨书华表示,《新三峡》是打破了传统纪录片的结构方式和表现手法的,“我们希望让观众在故事中去体味三峡的发展、探索它的变化,在求证中去感受科学、展现辉煌。” 表面上看,《新三峡》的7集每一集都是以一个字作为的标题,但实际上它们各有不同。杨书华说,比如,首尾两集《坝》和《梦》,是以宏大叙事为基调,展示国家工程、民族工程和大国重器的磅礴、豪迈。其余的叙事就相对平和淡定,娓娓道来。 杨书华还特别提到,《新三峡》还跳出三峡看三峡、纵观历史看三峡和放眼世界看三峡,在突出“新三峡,新变化”的同时,用科学考察和社会调查的形式和方法,理性、客观地向世界讲述一个真实的三峡、客观的三峡、发展的三峡。 当然,有关三峡的历史记忆、风土人情、乡愁眷念等等也都被囊括进了7集内容中,并通过“小人物”的故事和命运来呈现。 杨书华举例说,第二集《水》聚焦的是高峡平湖之后的三峡水——江水流速减缓让水质有了哪些变化?洪水带入高峡平湖中的垃圾怎么处置?水生物是怎么保护的?……“我们既有水下拍摄、水底拍摄,也有‘千里追踪中华鲟’‘夜宿江滩守江豚’这种呈现。”杨书华介绍道。 杨书华又提到里面的“小人物”,像第二集中人的故事则包含了被誉为“水护士”的巫山县年轻水质监测员张琼,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在江上清漂的谭明父子,以及自发从渔民变成三峡库区“清漂王”的刘古军,有把中华鲟当成闺女一样爱护的郭柏福、胡亚平的故事。 (上游新闻记者裘晋奕 图片和视频均由受访者提供) 重庆 1—重庆国资委:生活物资市场供应充足 17日,重庆市国资委介绍,重庆市属国企积极发挥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的战略保障作用,加强科学调配,畅通物流通道,目前,市民所需的蔬果、肉品、牛奶等生活物资市场供应充足。 2—重庆市市场监管局:已核查涉疫违法有效线索条 17日,来自重庆市市场监管局的消息称,目前,重庆市市场监管部门共核查涉疫违法线索条,其中有效线索条。立案查办价格、食品、药品等案件40件,包括9件哄抬价格案件。 3—重庆强化社区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管理 16日,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市卫健委、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城市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强化社区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管理的通知》,科学精准开展相关医疗废物和垃圾收运处置工作,全力打好中心城区疫情歼灭战。 4—渝万高铁石沱长江大桥启动主体工程施工 日前,渝万高铁控制性工程——石沱长江大桥进入主体工程施工阶段。在项目施工现场,40多台大型机械火力全开,正在抓紧时间完成5号主塔施工。据介绍,5号主塔高.9米,有桩基56根,目前正在进行的便是第一根桩基施工。 5—近日重庆最高温将回升至24℃ 据重庆市气象台预计,17日夜间到18日白天部分地区有小雨,局地中雨;18日夜间到20日白天,各地阴天到多云。最高气温有望回升至24℃,但早晚气温较低,请适时调整着装,谨防感冒。 要闻 1—国家疾控局:今后国内发生聚集性疫情时,只有密接人员才会集中隔离 1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不折不扣、科学精准落实疫情防控优化措施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洪兵表示,今后在国内发生聚集性疫情的时候,只有密接人员才会集中隔离。 2—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持续整治“层层加码”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提出,既要持续整治“层层加码”,防止“一封了之”;又要反对不负责任的态度,防止“一放了之”,保障好二十条措施不折不扣落地落实,保障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3—文旅部:各地文旅部门应面向跨省流动人员开展“落地检”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文化和旅游行业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按照面向跨省流动人员开展“落地检”要求,积极引导跨省游客主动进行核酸检测。 4—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三次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 北京时间年11月17日16时50分,经过约5.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陈冬、航天员蔡旭哲已安全返回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5—教育部:国家开放大学加挂国家老年大学牌子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国家开放大学加挂国家老年大学牌子的通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部署要求,经中央编委批准,教育部党组研究决定,国家开放大学加挂国家老年大学牌子。 社会 1—成都警方回应网传“闹市投毒”事件 日前,网曝成都太古里附近有人“全副武装”形迹可疑地“投放毒物”。17日,成都警方就此回应称,系51岁的涉事人员姚某购买小米及面包作为鸟食进行抛撒。经检验,现场遗留抛洒物和未投放的小米及面包均未检测出有毒物质。 2—湖北来凤法院一块钱起拍山寨执法车 14日,湖北恩施来凤法院将一辆山寨执法车挂在网上进行司法拍卖引发争议。17日,来凤法院执行局工作人员回复称,竞拍成功后,购买者要不要拆喇叭、取“执法牌”、在“水政渔政稽查”字样上喷漆遮盖,得问交警部门。 3—校方回应“男生疑因穿背心做核酸被通报” 近日,网传甘肃农业大学一男生因穿背心做核酸被通报批评,学校要求每个班开展主题班会反思并让所有学生写检讨。17日,记者从涉事学校获悉,并未对该男生进行处分,兰州天气寒冷,担心学生做核酸时衣着单薄感冒,仅是提醒。 4—郑州东站回应出站换乘被赋黄码 近日,有网友反映乘火车在郑州东站中转时,无法站内换乘,需出站后再进站换乘,出站后被赋黄码,行程中断。郑州东站疫情防控办对此表示,低风险区域来郑中转可能会出现黄码,但不影响出行。 5—餐厅帮考研生无偿带资料被罚 15日,郑州大学一餐厅试图无偿帮助学生带考研、考公等物品进校,被罚款元,并停业整顿的处罚。郑州大学后勤管理部工作人员称:防控办管着学校大门非常严格,后勤餐厅工作人员只能点对点外出购买物资。不能跟其他人员接触。 文体 1—年卡塔尔世界杯决赛用球谍照曝光 16日,年卡塔尔世界杯决赛用球谍照曝光。 2—国际奥委会:年将在新加坡举办首届奥林匹克电子竞技周 国际奥委会16日宣布,年6月22日至25日将在新加坡举办首届奥林匹克电子竞技周。 本期封面摄影师:廖彬彬 编辑:向家庆 主播:邓瑶 责编:戴宇 审核:廖爽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engzhouzx.com/mzmt/1365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