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在红旗渠杯第七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颁奖典礼暨“跟名师一起在课堂上成长”观摩研讨会上,来自省外的三位知名专家分别做了主题报告。本期将他们的报告整理出来,供读者朋友品鉴。 01寻找阅读的专业属性 管建刚,著名特级教师 我认为内容理解是一个人阅读的自然属性。 我所上的《月光启蒙》,第一节课先让学生理解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启蒙是围绕哪几件事情来写的。但是内容理解之后,必须往前再走一步,那就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里略写的是讲故事,那里详写的是这几件事情。学生也明白写作文要详略得当,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这里要详、那里要略。我们总是在很肤浅的层面,让学生懂得所谓写作的指导。第二节课,我用直接切入写作的技术,把写月光的内容删掉,删掉之后让学生比照,一是通过自己的默读,二是通过听音乐。学生比照之后感觉到原来把月光删掉之后,这篇文章就好像变糟了。那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月光不仅仅是月光,月光中还有母亲,写那么多的月亮,实际上就是含蓄地写母亲的爱。这就是我从写作的角度切入进去之后,让学生理解文本的情感。 所以我认为理解内容可以简化,不要把理解内容做得非常厚重,因为内容理解是一个人阅读的自然属性。一个人只要课文读熟了,他自然就懂了。比如一个人看一个电视剧,他不需要别人在旁边给他说什么,他看着看着就笑了,看着看着就哭了。这种阅读是天然的。今天,我们把太多的时间放在天然属性上,事实上是完全没必要的,读多了读懂了其实就可以了。 在十几年前,有一个词引起了全面的实践,叫人文关怀,也就是通过深度解读文本,把一篇文章背后的价值观、道德观解读出来,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我认为这是阅读的又一个属性,叫阅读的道德属性。 阅读的道德属性当然有,但是我不认为这样就有效。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文化未必有太大的排恶功能。在文化这件事情上,中国人有着一种一厢情愿的天真。很多时候我们总说读书能够改变人生,但我越来越发现,书是有影响的,但是比书更能影响人的是人。比如一个教师,学生看在眼里所获得的道德教育要比在书上获得的更直接、更深入骨髓。当我们把课文的境界和情感价值解读得很高深,但是老师自己并没有做到,就是很危险的一件事。因为人的影响比书的影响更重要。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把道德观、价值观寄托给死的书,而不是寄托于活的人。我们课堂上所提出的道德价值,比我们老师本身还高尚。学生看到生活中的老师不是这样子,他就会觉得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东西是伪的、是假的。人文性的对立面不是工具性,而是伪人文性。我们今天语文的道德价值观没有在学生心灵上起到化学反应的重要原因,就在于阅读的专业属性上。 阅读的专业属性在哪里?阅读的专业属性不在于它写了什么,而在于它怎样写,因为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10年来,我出版了《不做教书匠》《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和女儿谈》等14本书,可我却是个地地道道的语文后进生。那我怎么会成为写了那么多书的人?第一个原因是因为作品的发表。可是我也有写不出来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就去阅读。阅读的时候,我不仅仅去看他们写了什么,重要的是看他们怎么写。 有个学校做课外阅读,各方面都做得非常好,但老师们却很苦恼。他们在做了5年的课外阅读后,做了三项调研,进行对比后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并没有多大的提升。我认为就像看电视剧一样,一个观众看着看着是不可能自然而然变成一个演员的。谁能证明一个读者,读着读着就能成为一个作者呢?从观众到演员,从读者到作者,一定还有一个秘密通道。这个秘密通道就是他有一条全新的思维,叫作指向怎么写的思维。 让我更坚信的还有我的女儿,她读《穆斯林的葬礼》,觉得这本书的结构很美,而我爱人却没有这种感觉。我尊重我爱人的感受,她或许一辈子只能是个观众,是个读者。而女儿有可能是个作者,因为她有指向怎么写的一种思维。 (孟州市育新小学党龄芬老师根据录音整理) 02教有学理的语文 程翔,著名特级教师 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已有34年,回顾一下自己发展、成长的道路,简单总结的话,就是从一开始的没有学理,到现在的能够比较自觉地运用学理进行语文教学。我认为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的举手投足,每一个教学环节,背后都应该有学理的存在,都应有学理的支撑,而不应该简单地只凭自己的一腔热情教学。 什么叫做学理呢?学理可以包括三个层面上的含义,第一个是教育学层面上的,第二个是教学论层面上的,第三个是语文教学层面上的。语文教学本身有多少学理存在,我到现在也说不太清。但我知道在阅读教学、在写作教学、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它一定是有学理存在的。 名师孙绍振举过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他说一个老师教《背影》,教着教着,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朱自清的爸爸违反交通规则,他不应该穿过铁道,那很危险。”孙绍振老师就以这个例子来分析语文教学、阅读教学特别是《背影》这一类文章的学理。《背影》是一篇文学作品,我们把其归入到散文里面去。文学是追求审美价值的,它表达的是感情,不追求理性。如果我们把在幼儿园开始就学习的红灯停、绿灯行这样的规则生硬地、机械地搬入到文学作品的欣赏中去时,就容易犯“朱自清爸爸违反交通规则”这样的错误。 因为文学作品追求的是审美、是感情,恰恰是因为上下月台之艰难,恰恰是因为穿过铁道之危险,才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深厚感情。所以,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可以理解的,关键在于我们老师怎样去引导学生,怎么去解释。如果我们的老师很简单地说“孩子,你真会独立思考,你讲得真有道理”,完了,那就说明我们老师本身在这个方面是缺乏学理支撑的。 现在我们的新课标,特别是高中新课标正在修订,很快就要颁布。在这一次修订当中,很明确地提出了一个概念——核心素养。把它分解到学科教学中来,就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到我们语文上来,就叫作语文核心素养。我想一个语文老师,能够用学理来给学生讲《背影》,那就说明这个老师具备这样的一个语文的核心素养,具备了欣赏散文的这样一种核心素养。 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冯巩出来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想死你们了”。这是一句生活当中的语言,是大白话。文学语言不这样,文学语言会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就是“我想死你了”。大家看这两种语言表现方式差别多大呀。掌握了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后,我们再去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就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而文学素养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拿过一个文本,首先要看看这个文本属于哪一类。它是属于文学类的,还是属于实用类的。文学是审美的,非文学的是实用的。在我们的头脑当中,要有这样一个区分。然后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来锁定教学方法。 一篇文章,当它没有纳入课堂教学当中来的时候,我们把它叫作“自然文本”。有一天,它编入语文书中来了,就变成了“教学文本”。自然文本的阅读意义、价值、方式很难穷尽。我们在生活当中随便拿出一篇文章去看,没有人给你提出任何规定,你爱咋读咋读,完全是自愿。但当这样的文本成了教学文本——课文之后呢?它的目的、意义、价值、阅读方式,就都有了明确的规定性,不自由了。我们教学生今天学《背影》,是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在这里制约着我们、制约着师生双方的行为的。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通过一篇篇课文的理解,去掌握这一类文本的学习方法。我把这个文本叫做“类文本”。当然,你学了《统筹方法》,解决不了《背影》,因为它们不是一类文本。所以我们课本的本质就是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文本,作为它们这一类文本的代表、例子,让学生学习,之后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见,我们把例子式的文本教好多么重要。 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学理。 我们就这样去探讨,我们把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学理都找出来,我们的教学也就实现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 (安阳市龙安区马投涧镇第一初中汪重阳老师根据录音整理) 03让学生恋上你的课堂 钱守旺,著名特级教师 上出好课是每位教师一生的追求,我结合自己20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大家分享如何打磨一节数学课。 我认为打磨一节好课应该从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读懂自己、读懂他人入手。我的学科宣言是找寻“儿童数学”,打造“动感课堂”,课堂努力做到“新、趣、活、实、美”,我称为好课“五字诀”。 1“新”首先是教学理念新,因为教学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和手段问题,还有一个理念问题,很多时候理念改变了,思维方式就会发生变化,教学自然会有创意;其次是教学思路新,因为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把适合教师讲解的内容尽可能地变成适合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素材,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才能达到“好学”的境界;再次是教学手段新,也就是教师要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发挥多媒体课件动态感知的优势,创设他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最后是评价方式新,也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艺术地多给予学生一些肯定和鼓励,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2“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活跃的成分,它是渴望获得知识而参与的意向活动。这种意向使得学生感知清晰、思维活跃、情绪稳定,有利于学习的成功。而成功的快感又会进一步激发新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学习兴趣包括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课堂结束后延续学习兴趣。 3“活”首先是教法灵活,教师要依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与任务,依据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去开展教学,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其次是教材用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再次是把学生教活,为教之道在于导,为学之道在于悟,课堂要让学生有数学思维,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最后是情感激活,因为教师课堂表现出来的热情会传递到学生的身上,只有师生情感相融,彼此才能从课堂中感受到成长的喜悦和生命的灵动。 4“实”教学中要讲求实效,不走过场,不摆花架子。用足球场上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教学要“到位”,即努力做到教学内容充实、教学过程真实、课堂训练扎实、教学目标落实。 5“美”首先是课堂氛围美,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生的思维才能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才敢想、敢说、敢于质疑问难;其次是教师风格美,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上成熟的标志,没有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就很难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再次是数学味道美,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的知识,揭开形式外衣来显现数学本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内涵;最后还要让学生感受美,“引起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科学态度”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 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变成导师,教室变成学室,灌输变成探究。人人动起来,手动、口动、脑动、心动、情动,学生%高效参与。只有真正实现了“心随课动、情随心动”,学生才能恋上你的课堂。 (鹤壁市山城区实验小学董文华老师根据录音整理) (原载《教育时报·课改导刊》) 重要声明:本文系原创作品,著作权属《河南教师》白癜风发病的原因白癜风医院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engzhouzx.com/mzxx/635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