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花生壳DDNS到蒲公英路由器,寻觅真实的存在感 2002年,几个人组成的一个创业团队,想做一款个人和中小企业可以快速在局域里部署的邮件系统,但是经过漫长的开发和等待以后,这款产品并未如期而至,为了给团队找到些“存在感”,他们临时将邮件系统中用到的动态域名技术包装成一款小产品,并取名为“花生壳”。 广州人日常很喜欢吃咸花生,在吃花生的时候他们找到了产品命名的灵感,而之前要做的邮件系统后来起名叫“花生油(邮)”,不过这个耗时2年的开发的邮件系统仅运营了一年多就无疾而终。 偶然或许就是一种必定,随着ADSL的宽带普及用户量开始快速爬升,花生壳借风而起,到2005年已成为国内的动态域名的老大,06年成立了上海贝锐公司全身心投入花生壳商业运营。 06年至今花生壳还相继推出了几款软件和硬件产品,在13和14年分别推出了向日葵开机棒和花生棒,和15年发布的蒲公英企业级智能组路由器。在与花生壳CTO张小锋的交换进程中,每每谈及花生壳为什么频推硬件之时,他一再强调“顺势而为”,难道就是风口上的猪?其所谓的“顺势而为”究竟是“顺”何势?又“为”何物? 雷锋:花生壳到底是个甚么东西?张小峰:花生壳是一款让你上的动态IP跟固定域名进行捆绑的动态域名解析软件服务(DDNS)。 IP对大家来讲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单词,只要我们上,路由器就会被分配一个公IP(如:61.144.46.52),它就像门牌号一样,没有它我们将没法在互联上冲浪。但这个门牌号对绝大部分互联用户来讲都是在不断变化当中的,被称为动态IP。 面对不断变化的门牌号,如何把信送给加西亚?花生壳就是那个把信送给加西亚的超级邮差。互联早期用户访问的站必须具有一个固定的门牌号(静态IP),如果门牌号(IP)变了邮差将不知道把信送给谁,而花生壳这个超级邮差的工作就是,不管门牌号如何变化,都可以准确地把信送给加西亚! IP是必须的,而域名不是。域名需要经过域名服务器解析后才能指向IP。一个IP可以对应多个域名,而一个域名一般只对应一个IP。IP地址就相当于你的身份证号码,域名就相当于你的姓名、小名、名等。 雷锋:动态IP跟固定域名进行捆绑难点在哪?张小峰:这里面有一个时效性的问题,还有一个DNS服务器的负载压力的问题。 域名和IP地址是对应的,当我们要访问一个域名时,DNS域名服器会通过域名解析来将域名转换成IP地址。但现在的IP是动态的,所以域名与IP之间会有一个表示时效性的指数值叫做TTL,TTL的作用就是限制IP数据包在计算机络中的存在的时间,通俗点就是指这个IP什么时候会过期。域名与IP第一次的指向配置,用户可以自己手动设置,但是IP过期或产生变化以后怎如何处理?这就需要花生壳的帮忙。 作为一个动态域名我们的有效时间是60秒,也就是说一个域名的IP被换掉以后,要在60内要让DSNS服务器知道,并重新设置,才能成功让用户解析出来。一旦有客户端的IP变化,我们必须马上知道,这是一个难点,现在我们的服务器上每秒会有10W次左右的刷新。 另外一个难点可能就是DNS服务器的散布问题,要在不同地域、不同的机房布点,实现用户的解析。 雷锋:为何会做向日葵跟硬件?张小峰:花生壳主要是中间层的服务,解决用户的连接问题,而用户常常都不知道这些进程其实都是花生壳在起关键的作用,尤其是路由器里面的花生壳仅仅是下拉菜单的一个选项,真的没有“存在感”,所以我们想能不能做一个运用级的产品,让用户真真切切的感觉到它的存在。 所以10年,发布了向日葵远程控制软件这款产品,跟花生壳一样采取了植物家族的命名方式。它让远程控制变的极为简单,无需专业人士、无需关心络设置、无需关心连接方式,就可以轻松完成对桌面、远程文件、摄像头的全方位的控制,而这一切全部基于广域而非局域。 花生壳也好,向日葵也罢,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软”。我们需要一些更有存在感的产品,所以我们想到了硬件,让软的也能硬起来,让用户可以触摸它,把玩它。就在13和14年,我们做了花生棒和向日葵开机棒,两个长得黑乎乎的像孪生兄弟的棒子。 花生棒内嵌了花生壳内版,能“一棒走天下”,而传统的动态域名之所以做不到是由于,它需要解决两大困难:必须是公IP和必须做端口映射。 向日葵开机棒是一个让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快速远程开启家中或公司里的电脑,配合软件可以实现远程开机与控制等功能。 雷锋:远程控制怎样实现?张小峰:远程控制的实现主要可以分为图象、操作与传输3部份来讲。 图象,首先要将对面那台电脑的图象传过来,所以需要用到一些截屏技术,然后还要把屏幕图象紧缩的足够小。另外,现在一个屏幕截图下来,分辨率为1024可能大小会不到1M,但1920、1680这些的可能就会有4、5M到6、7M的模样,所以不但要将这些图象紧缩的足够小,另外,还不能每秒都传,只要传一些变化的部份就行了,这样也能有效的节省带宽。 操作,图象在这边拼接以后,就会涉及到操作问题了,这里需要将移动端的触摸屏操作替换成鼠标操作,移动、点击、拖动等。图象能过来,操作能过去就解决了两大问题。 传输,数据传输是走互联的,但是服务器是有本钱的,所以不可能所有数据走自己服务器转一次,这里就会讲求P2P技术的成功率。转发 P2P的模式是这样运行的:当主终端连电脑时,首先是转发,保证用户在第一时间看到画面,服务器先承当一部分带宽与负载;然后在后台进程中进行P2P,一旦成功,就切换成P2P。 雷锋:如何看待安全问题?张小峰:安全是一个必须的,哪怕是我也没法接触到用户的任何电脑数据。这个从技术应用上说,全部采取了RSA、DES等双向高加密算法,包括开发部、管都不可能拿到通讯内容。 雷锋:蒲公英路由器又是为什么而来?张小峰:还是存在感的问题,花生棒和开机棒是我们软件的衍生品,而我们想做一款从第一天生下来就硬的产品。 最早的想法是,能不能做一个硬件能快速的把各种络组合在一起,有点类似向日葵VPN的方式。但是向日葵只能做到点对点的互联,没法做到多两个面(局域)的立体互联互通。没法解决两台电脑之间同时联的问题,所以当两个络之间的互联,如果要两个面联,还必须要用到花生壳,两个路由之间直连,而且在一般PPTP协议中还需要设置一个主路由器,需要知道它的IP地址,然后手工去配置,这样操作难度较高,还要配置防火墙等相干设置,一般技术员比较难搞定。 为此才有了蒲公英路由器,让面对面(局域)可以进行互联。采取的是全新的VPC(VirtualPrivateCloud虚拟私有云)技术,所有的络拓扑可以通过蒲公英的中控服务器进行云控制,所有的络配置和拓扑都在云端,让组不用再到现场。 后记对花生壳的了解,不算太多,但从这家公司的发展历程来看,他是有核心价值所在的,而且他们所提出的顺势而为这1说法 当年,站租用服务器本钱很高,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自己搭建1台服务器用于站运营,他们需要能够处理动态IP与域名的指向性问题的软件,花生壳应运而生。后面,解决了连接问题以后,需要在运用层上丰富用户的管理,所以就有了向日葵。考虑到实际运用的场景,继而推出了两块硬件产品,后面则是希望互联中组能更加灵活、方便,从而推出了蒲公英。 这样的发展看上去,每一步都是顺理成章,不显突兀,互联公司往硬件上靠,就应当是循循渐进的。 雷锋先锋志(公众号:vangzine)致力于发掘更多产品和技术创新驱动的创业项目。如果你也在创业,如果你也认同产品和技术是改变世界的中坚气力,欢迎通过我们向业界介绍自己。联系方式:startup@,24小时内会收到我们的回复。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engzhouzx.com/mzxx/62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