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在看上个世纪的老派动作电影时,我注意过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高潮场面的围观群众。在好莱坞的片子中,英雄们经常会在万民瞩目中上演神迹,享受大众的注目和惊叹;而在传统风格的中式动作片中,这样的场面也有,但总体上就少得多,不少电影最后的决战只有主角和反派,并没有多少闲杂人等围观。

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别,可能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好莱坞更有钱,投资大场面大,所以群演请的多;比如中国动作片尤其港片以动作设计见长,更多的偏向展现打斗细节,好莱坞做不到那么花哨,所以通过其他元素来增加戏剧性等等。除了这些,个人感觉也许还有文化的差别,比如美国人更加外向,比较烧包,喜欢出风头,特别在意公众场合的表现,所以世人的见证是英雄事迹必不可少的一环;而中国传统文化比较含蓄内敛,反对浮夸和张扬,古典侠士们讲究的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所以围观群众场面的多少,也许反映的正是两种文化“外向”程度和“内向”程度上的不同。从这个设定出发,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

比如上个世纪的香港动作电影大师中,徐克是非常西化的,他的电影中就经常有着浓墨重彩的围观群众场景,像《狮王争霸》,黄飞鸿在狮王大会中大展风采,给李鸿章为首的围观群众上了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一课。而认为“中国的传统情怀是世界性的”吴宇森则相映成趣,打入好莱坞后,虽然巨额资金在手,高潮场面仍然不喜欢请大批群演,《断箭》、《变脸》、《碟中谍2》,决战时基本都是正反派两人捉对厮杀。

又比如两位武侠小说的大师金庸和古龙。金庸的写作手法更加西化,在他的小说里,高潮场面就总是少不了大庭广众下世人的见证,比如各种武林大会,比如六大派围攻光明顶,比如襄阳大战,比如萧峰的万军阵前自杀,主角们就像戏台上的演员,丰功伟绩被世人尽收眼底。而古龙呢,高潮决战却很多都没有第三方的围观,像小李飞刀和上官金虹的巅峰决战,甚至发生在密室之中,细节究竟如何,根本没有外人看到。这两种情节模式之间的差别,值得再三玩味。

沿着围观群众这条线,我们还可以将目光继续放远,来到古代。在传统文化观念中,理想的有能力者不应人前夸耀显摆,而应该虚怀若谷深藏若愚,多谦虚,莫装逼,不那么在意观众是否存在。唐宋传奇故事中,就有着很多这样的剑客侠士,他们的行为有时候很像隐士,代表着更加“内向”的审美取向。

有一个人群正好相反,那就是《水浒》为代表的江湖好汉。他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杀人放火,快意恩仇,总是在人前大声吹牛逼,很多时候和西部牛仔的风采颇有几分相似。就算被押赴刑场,他们也要倒驴不倒架,在围观群众心目中留下属于自己的传说。

这样一个群体,作为社会规则和正统观念的破坏者,必然要将“人性的弱点”发挥到淋淋尽致,于是博取众人面前的虚荣,赢得欢呼与赞叹,就成了他们的追求目标之一。而在水泊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中,在这一点上表现最为突出的,要算武松。

纵观水浒中的相关描写,武松的前期光荣事迹基本都少不了围观群众的在场:

景阳冈打虎后,他被抬着游街,引发阳谷县市民的疯狂围观。

审问潘金莲和王婆,他请来的邻居见证了事情的整个经过。

他斗杀西门庆,正在闹市街头,“惊坏了街上两边人”。

杀完西门庆,他提着人头去自首,哄动了一个阳谷县,“街上看的人不计其数”。

自首之后被县吏押解上东平府,看的人又哄动了衙门口。

发配至孟州牢城营,他曾举起天王堂前的石墩,让施恩和众囚徒一齐拜倒:“真神人也!”

醉打蒋门神,他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快活林的霸主伏地求饶。

打完蒋门神,他又请来镇上众多豪杰之士摆酒,见证这一场辉煌的胜利。

不难看出,水浒前半部的武松正像一个明星,总是在成为众人







































白癜风痒是不是快好啦
咋样治白癜风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engzhouzx.com/mzxw/647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