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有多沧桑, 大地就可以有多盎然。 黄河之滨、太行之南, 河南孟州。 有20多年经验的设计师彭志华, 第一次走进窑洞, 就被这种强烈反差吸引。 破宅, 旺草。 行走在瓦砾和泥土间, 东倒西歪, 找不到下脚地。 院落外, 却生机盎然。 一大片油菜花田, 金黄绚烂。 他不禁想, 如果将这种扑面而来的生机, 引入窑洞, 走过斑驳岁月, 走过沧海桑田, 它将重新呈现怎样的光辉呢? 城市里的建筑文化传承, 几乎没有希望了, 仅剩的一点种子就在乡村, 或许自己可以试着让它发芽。 院落共有八个窑洞, 由于长期无人入住, 有一半坍塌。 窑洞的原主人, 可追溯至明清时期。 是一户苗姓人家。 他们有着很强的经营头脑, 做漕运生意起家。 家大业大以后, 大兴土木, 有了窑洞院落。 功能齐全, 连建筑的细节都能兼顾, 成了远近闻名的“豪宅”。 到了民国, 宅子兴办过私塾。 解放后, 设置为当地的区政府办公地。 再之后,还办过小学。 在主人的历代更迭中, 这座8孔窑洞的院落, 年岁逐渐高过了当地村民。 后来的那段岁月里, 窑洞的大门, 被人悄悄用土胚墙垒封了, 才使其免遭劫难。 年4月, 彭志华和朋友们, 从土里一点点小心地, 扒开。 不仅门拱雕刻精美, 更令人震撼和感动的是, 写在门楣上的“耕读传家”, 赫然在目。 设计师当即决定, 将原址建成乡村图书馆。 他的想法, 得到了同行和官方的认同。 后者还有着更大的愿景…… 这座窑洞院落, 可不是莫沟村的孤本。 莫沟村集中展现了南太行窑洞文化, 至今遗留窑洞共孔, 其中孔为明清时期所建。 当地有首民谣: “贵客来到我家堂, 休笑我家无瓦房。 土窑好似神仙洞, 冬天暖来夏天凉。” 摄影足迹到过52个国家的 知名人文地理摄影家周梅生, 也极力向外界推介: 莫沟的地质地貌, 与位于地中海南岸的北非突尼斯 土著居民的一处民居居住环境极为相似, 地坑窑洞也极为相似。 然而, 走访其他窑洞, 呈现在彭志华眼前的是, 村民在窑洞饲养牲畜, 臭气哄哄; 或者在院落种菜。 他决定从图书馆做起, 命名为“老苗书馆”, 计划24小时开门。 村民随便来。 开始改造的时候, 他惊喜的发现, 村里有一批老工匠。 既有传统手艺, 又有匠人专注。 70岁的万爷爷, 参与了老苗书馆的建造。 他想把儿时读书的破院子, 重新修整好,给子孙们读书用。 子女们回来便有书香, 有城市也有的图书馆, 成了老人们的心愿。 虽然他们每年, 只有春节短短几天在家。 设计师和这群老工匠, 同吃同住,同上阵。 原来的窑洞狭小、潮湿、阴暗, 如何增加公共空间的舒适度, 彭志华和同行们探讨了很长时间。 最后脑洞大开, 决定把三个窑洞组合到一块。 在相邻的地面, 凭空挖一个大厅出来, 空间感顿时有了。 再把大厅拔高、露天, 在上面做双层屋顶。 双层之间, 光线进来了, 空气流通了。 他还把大厅的屋顶, 做成船的造型, 隐喻“学海无涯苦作舟”。 做成后的窑洞图书馆, 是一个窑洞四合院。 在外观上, 原貌最大保留。 柱、梁等内部的构架, 则用钢结构。 主要让它顶住两边的高墙, 让结构稳定, 顶住土的侧压力。 钢结构, 还外穿了一层木头, 避免钢材料引起的画风出戏。 修复, 也保留了最初的空间形态, 隔了一些功能空间。 如少儿图书馆、电子阅览室、 还有韩愈书屋、书法室、接待室、洽谈室等。 今年8月18日,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艺术的力量: 熔铸传统与现代再造生活新空间 ——北戴河艺术论坛”在京开幕, 30多位学者、艺术家列席。 主要议题是围绕艺术与美丽乡村建设。 作为乡村建设的案例, 彭志华分享了莫沟, 在论坛上引起了一阵波动。 与会学者、专家,很多是费孝通先生的弟子。 而费孝通正是研究中国乡村建设的鼻祖。 中国艺术研究院李莉, 北京大学于长江, 中央民族大学王建民, 听了都非常激动, 一致认为老村落如此“被呵护”, 才“最诚意”。 而“苗家书馆”一时引起媒体北京有那些中医治白癜风好新疆治疗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