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以来,孟州市法院默默耕耘,对人民陪审员工作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改革,打破“瓶颈”,扩容倍增,实现了“村村都有陪审员,事事都有人来管”的良好局面,让“编外法官”接了“地气”,有了“底气”,真正成为人民的代言人,成为法官的好帮手。年,最高人民法院借鉴孟州等法院经验,提出了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确立两年内实现人民陪审员数量翻一番的基本目标,力争将全国法院人民陪审员数量增至20万人左右。 打破“瓶颈”扩容倍增 年以前,孟州市人民陪审员只有25人,且多是企业老板、人大代表、公务人员等,学历层次虽然较高,但是不接“地气”,陪而不审,审而不议,将陪审员当成一项政治待遇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 面对陪审员成“摆设”,“能人”却被闲置的尴尬情况,该院党组提出了一条改革思路——“人民陪审员必须‘接地气’!每个行政村(居委会)都选取一两名人民陪审员,让他们就地化解矛盾,就地参与调解。” 然而改革初期,一项规定却成为了“瓶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陪审员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人民陪审员人数不低于所在法院现任法官人数的二分之一,不高于所在法院现任法官人数。”按此规定,该院最多只能选任50名人民陪审员。 年,改革迎来了转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陪审员工作若干问题的答复》中规定,人民陪审员的数量可高于本院法官人数,并提请同级人大常委会确定。为此,该院党组多次向孟州市委人大进行汇报,并最终取得了孟州市委、人大的肯定和支持。 该院率先行动,通过当地电视台发出号召,希望符合条件的孟州市人民积极报名,踊跃参与。从此,孟州市拉开了新一轮人民陪审员选任工作的大幕。 在此后的一个月里,近千名群众通过自愿报名和社区、组织推荐参加了人民陪审员的选录。经过初选、面试、考核、审查,最终人被任命为人民陪审员。至此,孟州市个行政村(社区)实现了“村村(社区)都有人民陪审员”。 规范管理全程参与 人民陪审员由过去的25人激增到人,如何量才使用?该院采取了分片管理模式:将孟州市11个乡镇划分成5个区域,分别由该院两个民事审判庭和3个基层法庭负责;按照人口、年平均发案量等因素将各法庭辖区划分成若干片区,每个法官负责一个片区,将片区内人民陪审员的推荐、使用和考核等工作交由该片区法官负责。 矛盾纠纷在法庭登记后,片区法官首先与当事人所在村的人民陪审员进行联络沟通,由该人民陪审员先对案情进行了解,然后进行诉前调解。调解不成进入审理程序后,由片区法官邀请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共同对案件进行审理。案件审结后,片区法官再与人民陪审员结合对当事人进行判后答疑和执行和解工作。同时,该院还聘请人民陪审员担任执行联络员,协助法院做好疏导化解矛盾工作,有效提高了执行案件的执行到位率。 “以审代训”能力提升 面对名年龄层不一、文化水平差距大的人民陪审员,如何尽快让新上任的人民陪审员迅速了解审判程序、进入审判角色,该院推出了“以审代训”的新模式进行培训。 去年11月18日,该院谷旦中心法庭对一起赡养案件进行开庭审理,谷旦镇的32名陪审员旁听了该案。在庭审中,陪审员们一边听审,一边记录。庭审后,法官主动与陪审员交流、探讨,解答大家的疑问。“咱法院的法官真贴心,经常组织我们就近旁听案件,这种‘实战’使我们受益匪浅!”人民陪审员台建东深有感触地说。 目前,这种培训模式已经实现常态化,各审判业务庭每周都要安排片区的陪审员参加一次“以审代训”的庭审观摩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多元融合促进和谐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应对现阶段我国社会矛盾纠纷出现的新特点的必然要求,如何将人民陪审员纳入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是孟州市法院党组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该院党组以其“分片管理、就地使用”的人民陪审员管理方式为基础,融合现有人民陪审员网络建立“法院诉调对接中心——乡镇诉调对接工作站——村(社区)诉调对接工作点”的多元纠纷化解网络的思路,得到了孟州市委政法委的肯定和支持。 去年4月初,城伯镇某村诉调对接工作点刚建立,便受理了一起赡养纠纷。张老汉的3个儿子因赡养问题,找人民陪审员张喜胜评理。张喜胜马上进入角色,一边做他们的工作,一边联系村里的长辈共同商讨解决办法。经过3个多小时的调解工作,兄弟3人终于握手言和。看到儿子们争着抢着接自己回家,张老汉对张喜胜竖起了大拇指。 年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法官管理部副部长牛建华一行到该院调研时,对该院在人民陪审员选任工作中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年6月4日,省法院院长张立勇专门到该院调研人民陪审员工作,并作出批示:孟州市人民法院的人民陪审员工作位居全省法院前列,值得全省基层法院学习。最高人民法院和省法院还借鉴该院人民陪审员工作经验推出了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在全国法院系统进行推广。 白癜风治疗方法西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engzhouzx.com/mzsh/374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