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期 仰望韩园孟州是韩愈故里,也是一块思想和文明照耀的沃土。韩园,一个古典诗意的名字,一个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名字。 深秋的孟州,沁透了焦作山水独有的润凉,这种意境,恰好吻合我走进韩园的心情。 韩愈,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自言“郡望昌黎”,故后人多称“韩昌黎”。他死后谥号“文”,世称“韩文公”,又被后人称为“百代文宗”。 作为土生土长的焦作人,对孟州,对韩园,我还是比较熟悉的。孟州地处中原腹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条件,实乃钟灵毓秀之地,蕴才积盛之方。行走于这个豫北古城,人们似乎踩在光怪陆离的时光碎片上,可以尽情品读发黄书页里的悲欢离合和如烟往事…… 韩愈墓园简称“韩园”,位于孟州市洛常路北侧韩庄村,坐北朝南,坐落于紫金山半坡之上,环境清幽,景色宜人。南边不远处即是黄河。河水汤汤,似在娓娓讲述韩文公波澜壮阔的一生。 韩园始建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历代有复修,如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内林木繁茂葱茏,在绿树辉映、花团锦簇之中,牌楼、神道、山门、飨堂、墓冢、碑廊、雕像、亭阁等相映生辉,相得益彰。 “韩园”赋予了孟州这座城市一种期待,那是关于历史,关于文化的憧憬。在韩园,文墨书香,诗书礼仪;世故与人情,学理与哲思;日月乾坤,街头巷陌,江山社稷,人间烟火,铺排着古老的元素,逶迤时光温润的背影…… 走过祠堂山门,向北,迎面便是高大的韩愈塑像。发髻高挽,身披红衣,手握书卷,凝神远方,气韵非凡。这个雕像历经风雨沧桑,却鲜活生动如初,在浩荡儒风中述说着一座城市的风雅颂。 置身于古色古香的韩园,游人大都怀着朝圣的心情,表情肃穆,且行且缓,鲜有喧哗吵闹。我也本能地放慢了脚步,生怕唐突了圣贤的魂魄和游人的虔诚。我想,这应该是有点人文情怀的读书人的必然反应吧。 塑像再往北是清代所建的飨堂。穿过飨堂,就是韩愈墓了。 韩愈墓冢高约十米余,墓底外围用石材砌筑保护。墓前有多通石碑,正中间一通上刻“唐韩文公墓”5个大字。 伫立于韩愈墓前,我不禁想起宋代潮州诗人刘允怀念韩愈的诗:“惆怅昌黎去不还,小亭牢落古松间。月明夜静神游处,三十二峰江上山。” 韩愈墓南边不远,有两株唐代侧柏,系筑墓时所植,距今千余年,依然枝繁叶茂,双柏巍峨挺拔、郁郁苍苍,又如文公刚正不阿、清廉自牧的品格。孟州人称之为“唐柏双奇”,是“孟州八景”之一。 唐柏蓊郁的树冠下还遮蔽着多通重要碑记,包括《唐韩文公神道碑》《韩文公墓考碑》《重修韩文公飨堂碑》《唐柏双奇碑》等。还有多处重要题字,如学术宗师任继愈所写斗方大字“韩文公祠”,饶宗颐所题“泰山北斗”,还有韩愈研究专家、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清水茂所题“文起八代之衰”等。 作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韩愈的成就和功绩被历代传颂,至今仍有许多人来此祭拜、参观,人们在这里祭祀韩愈,重温他的生平,表达对他的追思和崇敬之情。 眼前的韩园,于古旧之中透着一种古朴与庄重。这种古朴与庄重是由民族文化和精神凝炼而成的。脚下痕迹斑斑的小径上,不知走过多少风流人物和多少怀揣梦想的学子,他们在韩园的古树浓荫下读书治学,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些古老而厚重的建筑在历史烟尘中依然闪耀着坚定而纯粹的光芒,浸润在千年文脉之中。 一个文人的风骨史书记载,幼年的韩愈困顿孤苦,3岁便成了孤儿,跟随兄嫂生活。13岁时,兄长过世,全靠嫂子艰难地把他拉扯成人。 虽然命运多舛,但韩愈不坠其志,勤奋好学,终成大器。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苏轼评价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韩愈仕途生涯一波三折,屡遭贬谪。第一次是因上疏论关中饥旱而获罪,被贬到阳山当县令;第二次是因“日与宦者为敌”被降职河南县令;第三次是因谏迎佛骨被贬任潮州刺史。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尽管多次被贬,但韩愈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心系百姓,努力工作,政绩斐然。甚至在50岁时还帮着宰相裴度,以行军司马身份平定淮西乱,因军功升为刑部侍郎。55岁时赴镇州宣慰乱军,不费一兵一卒平定镇州之乱。 身为诗人,韩愈身体流淌的是文人血脉,但他一直抱着济世报国的愿望立足于朝堂。为官就要为民,为民就要身体力行。这一点,家乡的山山水水为他做了最好的诠释和佐证。 韩愈是个骨头很硬的文人。谏迎佛骨是最能体现他风骨的事件。 历史记载,唐宪宗热衷佛教,为祈求长寿,让人从法门寺将佛骨迎进皇宫供奉3天,并下旨在京城各大寺庙轮流展出。目睹此景,韩愈写下了言辞激烈的《谏迎佛骨表》,坚决反对迎佛骨,反对铺张,认为这样会加重百姓负担。宪宗勃然大怒,欲治他死罪,多亏有正义感的大臣求情,后被贬到潮州。于是才有了历史上有名的“刺潮八月”。 可以说,在韩愈宽大的衣襟下,是嶙峋傲骨,是特立独行、不畏上、不畏死的高洁情怀。其拳拳之心,殷殷之情跃然纸上;其坦荡之胸襟,高尚之情操可见一斑。 孟州当地流传着许多关于韩愈的传说和故事。老百姓对他最多的称谓是“韩老爷”。这位“韩老爷”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而是可亲可近的乡里老人,智慧豁达,德高望重。 我想,人们之所以这样称呼韩愈,是因为韩愈这个文人的暖意,是体现在他和百姓的关系上的。韩愈任职、贬途及宦游之地,从广东到广西,从陕西到湖南,从山西到河南,人们纷纷为他修祠建庙,树碑立传,千载思念。正如一位名人评价的那样:韩愈不仅属于唐朝,也属于现在。不仅属于孟州,也属于中国,属于世界。 有人说,在这纷繁喧嚣的时代,文气逸然的景象已不复见。但在孟州,邀一轮明月,共一缕清风,品一段韩愈故事,让人顿时觉得,眼前的小城骨子里写满了风雅颂…… 孟州的风雅表情一座城市自有自己的文化支撑。 在我眼里,孟州格外重视弘扬和发展韩愈文化。这样的教化,这样的民心,这样的人文情怀,注定是对孟州山水的浸润和提升,更让这方水土罩上了一件文化的青衫。 孟州北依巍巍太行,南临滔滔黄河,处于郑州、洛阳、焦作的三角中心地带,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孟州,秦朝置河雍县,汉晋时称河阳,唐时始称孟州。这里民风朴实,物产丰富;这里文脉涌动,底蕴深厚。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闻名中外。 我眼里的孟州是个文武兼备的地方。 论武,孟州是打虎英雄武松发配的地方。《水浒传》中描述的飞云浦、鸳鸯楼等都在孟州。武松桥、孙二娘开店处、十字坡等古迹至今仍依稀可见。以至于到了现代,孟州还出了当代武松——何广位。 论文,孟州的故事就更多了。行走孟州,不知不觉,我就会浸入到一种柔软的意韵中。在这里放慢脚步,听听和韩愈有关的民间传说,听听韩愈与卢小姐的爱情故事,真的是一次独特的文化之旅。 孟州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韩愈晚年在长安病重,思乡心切,命家人将自己送回老家。谁知渡过黄河之后,病情突然加重,他便交代家人,如不能葬入祖茔,便走到哪里葬在哪里,只要到孟州就行。后来,他在途中病逝,家人遵照他的遗愿就地下葬。今天,韩园的所在地命名为韩庄。这个韩庄村,自唐代以来没有一户韩姓人家,但韩庄人都是“韩老爷”的守墓人。 这样的故事,足以看出孟州人对本土圣贤的崇拜和敬重之情。 自韩园向西北约10公里,便是韩愈祖茔地赵和镇苏庄村,也是一个怀古幽思的好地方。 苏庄村北一片麦地上,有一座青砖碑楼,碑楼内石碑上刻着“魏安定桓王韩茂之墓”。据考证,韩茂是韩家来孟州第一代。这里系韩氏祖茔,韩愈的兄嫂和他的儿女也葬于此。明代《河南通志》明确记载:“自始祖后魏安定桓王韩茂以下,至文公父仲卿、叔云卿、伯兄会与嫂郑氏均葬于此。” 是的,在孟州,韩愈文化遗址遗存非常丰富,极具人文魅力和历史文化价值。如韩愈故居、文公街、韩文公祠等。行走在孟州城乡,时时刻刻会邂逅“韩老爷”。韩愈大街、韩愈小学、韩愈中学,韩愈文学院、韩愈书画院、韩愈研究所、韩愈宾馆、韩愈花园小区等,不经意间就会映入眼帘。 行走于这样的土地,心头总会泛起一丝古意,一缕暖意。 一个人的性情乃至文风,往往与他生活的地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想,或许是孟州的风土人情洗濯出了韩愈清爽高傲之心。也许,只有这样的地方才能孕育出一颗温润的文心。 当地文友介绍,从20世纪80年代起,孟州就对韩愈遗存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坚持开展研究、宣传活动,弘扬韩愈文化,传承韩愈精神。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以韩愈冠名的苹果节、梨花节、文化旅游节、新春庙会、散文大赛、书画大赛等活动。并多次承办韩愈国际学术研讨会、文化论坛、唐宋八大家后裔联谊会、世界韩氏恳亲会等学术活动,出版弘扬韩愈文化的书籍,创办《韩愈文化》杂志,开通网站和“百代文宗” 作为韩愈故里,韩愈遗风照亮了古城的人文情怀,也温暖了中国的文化史册。 这种感受,在我游览一个叫莫沟的小村时特别强烈。 一个细雨霏霏的上午,我慕名走进莫沟,只见上百名学生身着唐服,在细雨中共诵《师说》,那清越的声音给眼前的小城平添了一些龙腾之气和书卷的味道。细雨蒙蒙中,登高远望,整个孟州城青山如黛,风光明丽,美不胜收。眼前的孟州,不正是一块思想和文明照耀的沃土吗? “绝代文豪当日孤军奋战,无双遗产如今万众观摩”。是啊,一千多年,文脉不绝,韩愈文化鸢飞鱼跃,融入孟州人的生活中,成为孟州人的性格力量和文化精神,这让我读懂了一种凝重的、来自血脉深处的守望…… “韩愈杯”散文原创作品赛作品展●韩愈走过的石径|黄廷洪 ●西望长安|张丙辰 本篇审稿廉璟霞杨西仑 组版易涛实习生赵梦琦 作者简介郝成林,男,现供职于河南省博爱县职业中专。 本文作者郝成林授权河南思客独家刊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河南思客 博客/微博/ 杨海燕吕佩义胡建武 庄凤娟李智信张红阳 张广杰杨政民 初心 思想,影响人生 文字,抚摸心灵 战略合作 河南爱好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兰考县裕桐中学 河南省鸡冠洞风景名胜区 友情支持 新华元电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声明
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