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二则 预习重点 一、作者简介和背诵提示 庄子(约前—前),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北冥有鱼》需背诵。 二、全文展示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三、主题概述 《北冥有鱼》:文章描写了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大鹏形象,表达了庄子追求精神世界绝对自由的思想。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通过写庄子与惠子围绕人能否知“鱼之乐”展开的一场辩论,表现了他们思维的机敏以及庄子“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同“溟”,海。) (二)古今异义 1.怒而飞 古义: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今义:愤怒。 2.是鸟也 古义:这;今义:表示判断的词。 3.去以六月息者也 古义:气息,这里指风;今义:休息,消息。 4.野马也 古义:山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今义:未经驯服的马。 5.其正色邪 古义:真正的颜色;今义:态度严肃,神色严厉。 6.鲦鱼出游从容 古义:悠闲自得;今义:镇静沉着。 7.安知鱼之乐 古义:疑问代词,怎么;今义:平安,安全。 (三)一词多义 1.固不知子矣(固然,自然) 子固非鱼也(本来)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游玩) 鲦鱼出游从容(游水) (四)词类活用 1.志怪者也(名词作动词,记载) 2.其视下也(名词作状语,往下) (五)重要虚词 1.之 ①鹏之背(助词,的) ②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③《谐》之言曰(助词,的) ④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⑤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⑥天之苍苍(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⑦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助词,的) ⑧鱼之乐(助词,的) ⑨子之不知鱼之乐(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⑩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代词,代指鱼的快乐) 2.而 ①化而为鸟(连词,表承接) ②怒而飞(连词,表修饰) ③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连词,表转折) 3.以 ①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南冥者,天池也。(“者”“也”连用表示判断)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连用表示判断) ③是鱼之乐也。(“……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七)成语积累 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比喻仕途得意。 五、鉴赏品读 1.《北冥有鱼》中假借《齐谐》之言,有什么目的? 作者假借《齐谐》之言,让人们相信鲲鹏的真实性。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即“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待”,即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3.鲲鹏的形象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怒而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四个方面描写出鲲鹏形象的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4.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一妙在换角度理解问题。从逻辑上说,惠子本来不肯定庄子是否知鱼之乐,且有不知鱼的快乐的意思,而庄子却说惠子已经说过,知道他是知道的,可以说是扭曲了惠子的原意。二妙在转换问题的角度。庄子回答“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把惠子“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在逻辑上可以说是偷换概念的诡辩,是答非所问。这正展示了庄子善用语辞上的巧妙,在逻辑上回避了矛盾的机敏。 5.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谈谈你的理解。 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认为“鱼”快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全文翻译 北冥有鱼 北海里有一种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体积,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变化成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这只鹏鸟,海水涌动的时候将会迁徙到南海。南海,是天然形成的大水池。《齐谐》,是一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齐谐》上的记载说:“鹏鸟要往南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然后在旋风中盘旋而上一直飞到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雾气,空气中游荡的尘埃,都是活动着的生物用气息相互吹拂所致。天空的深青色,是它本来的颜色吗,还是它高远而没有尽头的结果呢?鹏鸟(从天空)向下看的时候,(所看到的)也是像这个样子罢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游来游去悠闲自在,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的内心);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也是可以确定的!”庄子说:“请回到我们话题的开始。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却还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 《礼记》二则预习重点 一、文学常识及背诵提示 课文选自《礼记正义》。二则都需背诵。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全书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二、全文展示 虽有佳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三、主题概述 《虽有佳肴》:本文通过论述“佳肴”与“食”、“至道”与“学”的辩证关系,引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并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不能掺杂虚假或者骄傲浮躁。 《大道之行也》:本文通过对理想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①学学半(“学”同“敩(xiào)”,教导) ②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 ③矜、寡、孤、独(“矜”同“鳏(guān)”,老而无妻) (二)古今异义 1.不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2.虽有至道 古义:好到极点;今义:到。 3.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教学相长也 古义:推动,促进;今义:增长。 5.大道之行也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大路。 6.讲信修睦 古义:培养;今义:修理。 (三)词类活用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名词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 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形容词作名次,老年人;中年人;幼童) (四)重要虚词 1.之 ①其此之谓乎(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此”) ②大道之行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2.其 ①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 ②其此之谓乎(副词,表推测,大概) ③故人不独亲其亲(代词,自己的)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代词,财货)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表示判断)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也”表示判断) 2.固定句式 其此之谓乎!(“其……乎”,表示推测语气的句式) (六)成语积累 ①教学相长: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②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正确的社会政治理想。 ③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 五、鉴赏品读 1.《虽有佳肴》开头写嘉肴有什么作用? 以“嘉肴”喻“至道”,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 2.试分析《虽有嘉肴》一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得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3.谈谈你对“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个分句是对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道”的分述。“天下为公”是说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干的人担任,“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4.谈谈你对“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理解。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子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对各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特别要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类人实行生活保障。这句话点出了大同社会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在形式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形成整齐划一的句式,增强了表达效果。 5.“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世外桃源”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二者都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关爱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中有具体的体现,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体现。 全文翻译 虽有佳肴 尽管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美;尽管有最好的学问,不学,就不知道它好。因此学习了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了别人之后才知道困惑。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大道之行也 最好的制度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才能突出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氛围。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作父母,不只是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孩子,让老年人能安享晚年,让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小孩子能茁壮成长,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守,女子有归宿。人们憎恶把财物扔在地上的行为,但并非自己想私藏;人们憎恨自己在公共事务中,不出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劫掠、偷窃、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发生,所以大门不用关闭。这就叫作大同。 马说预习重点 一、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 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此篇需背诵。 二、全文展示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写作背景及主题概述 韩愈年轻时,曾几次上书给当朝权相,希望得到重用以展才志,但都被冷落。本文可以说是他的一篇“不平则鸣”之作。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行为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表现) (二)古今异义 1.故虽有名马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3.是马也 古义:指示代词,这,这样的;今义:对,正确。 4.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今义:安定,使安定,安全。 5.策之不以其道 古义:方法;今义:道路。 (三)一词多义 1.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 食不饱(吃) 食之不能尽其材(同“饲”,喂) 2.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完) 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4.策之不以其道(马鞭,这里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执策而临之(马鞭) (四)词类活用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 2.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五)特殊句式 1.倒装句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者”) 2.反问句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安……也”相当于“怎么……呢”) ②其真无马邪?(“其……邪”相当于“难道……吗”) (六)成语积累 伯乐相马: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爱惜人才。 五、鉴赏品读 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什么深层含义? 这是全文的主旨句,提出论点,表明作者的见解,强调了伯乐能识马,千里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就会被埋没,从而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同时这句话也交代了世上众多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描绘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什么?从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不满,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答: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4.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5.文章第2段结尾句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反问句式,揭示了“食马者”的愚妄浅薄,传达出作者的委屈和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不满。 6.文章最后两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其真无马邪”承接上文的“天下无马”,表示作者对执策者的反诘,同时为下句蓄势;“其真不知马也”收束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7.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有什么深层含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本文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人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作者以千里马为喻,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行为做了深刻揭露,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这种托物寓意的写法,使文章不仅生动活泼,而且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全文翻译 世间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会有,但伯乐却并不常常出现。所以即使有了名贵的马,也只是在奴仆手中受辱,在马槽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去,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千里马,吃一次饭有时能吃掉一石的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用普通马的食量)喂养它。这样的良马,即使拥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量不充足,它的才能与美质就不能表现在外,想要和普通马一样尚且都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喂马的人)不按照正确的方法用鞭子驱赶它,不用让它竭尽才能的方法喂它,它发声鸣叫却又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马鞭面对着良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真的是不认识千里马吧! 唐诗三首预习重点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一、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篇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代表作品有“三吏”和“三别”,其诗对后世影响深远,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背景与主题 唐肃宗乾元元年(),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yè)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诗人此时从洛阳回华洲(今属陕西渭南),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 此诗通过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事,深刻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了他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黑暗无能的批判。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 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2.怎样理解“有吏夜捉人”这一行径? 表现了官府“捉人”之事经常发生,百姓白天躲藏起来,狠毒的官府只好趁百姓入睡的黑夜来突然袭击。表明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官府征兵的无度。 3.“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一句表现了老妪什么心理?表明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为保护家人,老妪甘愿牺牲自己。既然差役紧急,就快点走,免得节外生枝,苦心落空。从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善良、凄苦、机智、有胆略的人,强忍悲痛,保护家人。 往期链接: 第一单元知识点第二单元知识点第三单元知识点第四单元知识点第五单元知识点电子课本获取方式 小学至高中各版本全科电子课本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