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

推动郑州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完善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强化规划共绘、生态共保、交通共联、产业共建、文化共兴、服务共享。加快郑许、郑新、郑焦一体化发展,探索设立平原示范区、武陟、长葛等特别合作区。规划布局都市圈轨道交通网、城际快速路网,加快城际、城市、城乡客运网络一体化衔接和深度融合,培育特色鲜明、职住合一、规模适度、支撑联动发展的轨道“微中心”。充分发挥郑州高端要素和科创资源溢出带动效应,加快开港许、郑新、郑焦等产业带建设,加强产业园区和科技平台合作共建,推进产业圈梯次分布、链式配套、紧密协作。推进都市圈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优质服务资源“一卡共享”和数字化服务“一码同扫”,鼓励多层次多模式合作兴办学校、医院和健康养老机构。统筹布局都市圈生态空间,联建共建休闲服务设施和文化旅游廊道。

培育发展洛阳都市圈

推动洛阳、济源深度融合发展,深化洛阳与平顶山、三门峡、焦作等合作联动,加快洛济焦、洛巩、洛渑、洛汝等产业带建设。规划布局轨道交通、城际快速路,完善高速和干线公路网络,推进毗邻地区客运公交化运营,构建“小时”通勤圈。推动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夯实黄河、伏牛山、太行山“一河两山”绿色基底,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进生态保护共保共育和环境治理联防联控,打造生态都市圈。统筹推进文旅品牌塑造和全域旅游示范,联合开展大遗址保护展示利用,建设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打造文旅都市圈。

强化郑州都市圈和洛阳都市圈联动

以交通为先导,统筹布局郑州与洛阳间多层次多方式快速通道,充分挖潜提效,推动郑州、洛阳间轨道交通实现公交化运行。依托主要交通廊道和沿黄生态廊道,优化提升县级组团和产业集聚区,推动洛巩、荥巩产业带相互贯通,协同集聚和共享科创资源,打造城镇、产业和科创密集带。统筹推进洛济焦、郑焦产业带建设,培育嵩山、云台山和少林拳、太极拳“两山两拳”生态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带,促进文旅、康养等产业协同发展,打造焦作双圈联动优先发展区。推动巩义、孟州、登封、沁阳、温县、博爱等县(市)双向融入两大都市圈建设,打造衔接联动的叠合支点。

构建便捷畅通的综合交通体系

  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加快构建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全面提升综合运输网络效应、运营效率和服务品质。

第一节 打造多向连通的骨干运输通道

提升京港澳、陆桥、济郑渝、太郑合等“米”字形通道,拓展完善二广、大广、晋豫鲁、沪陕等“井”字形通道,布局新增北沿黄和宁洛通道,形成多向立体、内联外通的“米+井+人”综合运输通道。推动米字形高铁向多中心网络化发展。完善普速铁路网,加强通江达海水运通道建设。织密高速公路网络,建成高速公路“双千工程”,实施高速公路“工程”,推进“两圈三山六通道”高速公路建设,通车里程突破万公里。

第二节 建设立体互联的内畅网络

推进多层次轨道交通建设,打造轨道上的城市群、都市圈。加快城际和绕城快速路建设,推动毗邻城市间直连直通。完善高品质公路网,畅通普通干线公路国道主干线和瓶颈路,畅连高速公路出入口、主要景区等重要节点。建设沿黄高速公路和南北岸沿黄快速通道,科学加密跨黄河桥。加快大型工矿企业、物流园区和主要港口铁路专用线建设,打通铁路货运“最后一公里”。加强邮政设施建设,实施快递“进厂进村出海”工程,提升城乡寄送普惠共享水平。

第三节 构筑多层级的综合交通枢纽

推进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规划建设,提升郑州国际性和洛阳、商丘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能级,支持南阳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统筹推进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和国际邮政快递枢纽建设,完善郑州铁路枢纽“四主多辅”客站布局。加快洛阳综合枢纽场站建设,推动向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迈进。推动干线、支线、通用机场协同发展,改扩建既有机场,形成“一枢多支”的现代化机场群。

山西中部城市群

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产业集群梯次发展体系,围绕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基地,引导和储备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生态,积极争取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形成分工明确、相互衔接的发展格局。加快引进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发挥技术示范、品牌辐射、产业链整合等方面引领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坚持园区承载,推动产业集群产城融合,开展“核心承载区管理机构+投资建设公司+专业运营公司”建设新模式,推进园区向企业综合服务、产业链资源整合、价值再造平台转型。

专栏7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挥轨道交通装备关键零部件环节的优势地位,围绕电力机车、高速列车、城轨车辆,加快推进高铁轮轴轮对、新一代制动系统等高端产品产业化规模化,重点推进中车轨道交通城轨车辆造修基地等项目,打造全国轨道交通装备重要零部件生产基地。

加快“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城镇化建设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以太原都市区、省域副中心城市、市域中心城市建设为载体,打造区域中心增长极,构建一主引领、三副联动、六心协同的新格局。

构建太原都市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加快推进太原都市区一体化发展,拓展城市空间,努力建设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开放高地,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高质量建设“五大中心”,全面提升太原都市区国际化水平,举办承办国际会展国际赛事,打造国际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国际化现代服务中心和消费中心。发挥科研院所集中优势,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壮大楼宇经济、枢纽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建设“六新”突破先行区。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厚植城市生态本底优势,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建设太原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提升参与全球全国资源配置能力。增强太原在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的节点地位,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区域中心城市。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深入推进全国交通强国试点省建设,构建立体联网、内外联通、多式联运、有机接驳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连接京津冀、环渤海、中原等城市群的高铁网络,实现“市市通高铁”。继续推进“公转铁”运输结构调整工程。有序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加快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磁悬浮项目建设。健全公路网络,打通高速公路出省口、断头路和重要连接线,加快推进国省干线拥堵路段、城市过境路段、重载交通路段提质升级,推动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和“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构建广覆盖的农村公路交通网。构建“一干八支”运输机场格局,积极拓展支线航空。提升民航运输服务能力,增加国际航线通航城市,开通太原至日本、韩国国际直航,力争开通太原至欧盟直航航线。加快通用机场建设,形成全省通航基础设施主网络。推进太原至上海、广州等有条件的城市航班“公交化”运营。深入推进市域公交一体化。加快发展智慧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提升交通运输治理能力。

专栏6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重大项目

铁路重点项目。利用太中银铁路开行动车组列车,建设集宁经大同至原平、雄安新区至忻州、太原铁路枢纽客运东环线阳曲西至太原南段新建工程等高速铁路项目,开工建设太原至绥德、长治至邯郸至聊城等高速铁路,推进韩城至河津至侯马至晋城、运城至三门峡高速铁路项目、阳涉铁路电气化改造等前期工作,开展大同至雄安、呼和浩特至朔州高速铁路项目前期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重点项目。建成太原城市轨道交通号线一期工程,推进号线二期、2号线二期、3号线等项目。

关中平原城市群

推进交通强省建设

深入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以建设枢纽交通、综合交通、人民满意交通为引领,推进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提升交通的战略支撑能力。到年,全省综合运输通道基本建成,交通网络布局更加优化,高效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覆盖率达到00%。

提升铁路网。按照“完善骨架、强化周边”的思路,推进“米”字型高速铁路网建设,加快包海大通道在陕路段建设,实现关中、陕南、陕北要素流动快捷畅通。适时启动绥德至太原等铁路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强化陕西铁路网,巩固枢纽地位。推进西平铁路增建二线和一批铁路专用线建设,完善干支协调的集疏运系统。到年铁路营运里程争取达到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运里程争取达到公里。

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网。完善西安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布局,推进“多轨有效衔接”“多网有机融合”,提升轨道交通网络运营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序推动西安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项目建设,适度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向中心城区外围延伸,支持有需求的市(区)优先推动地面公共交通发展,提升地面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到年,西安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公里。

培育建设西安都市圈

以西咸一体化发展为重点,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以构建网络化、开放型、一体化发展格局为路径,以促进西安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镇)同城化发展为主攻方向,加快培育建设现代化西安都市圈。

构建“一核一轴、两翼三区、多组团”发展格局。一核,即西安主城区、咸阳主城区和西咸新区组成的都市圈核心区。一轴,即依托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形成的东西向发展轴;两翼,即南部秦岭生态文化提升区和北部渭北产业转移承载区;三区,即铜川主城区、渭南主城区、杨凌示范区;多组团,即以高陵、临潼、三原为主体的渭北先进制造业组团,以富平、阎良为主体的航空产业组团,以临潼、蓝田为主体的旅游休闲组团,以武功、周至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示范组团,以乾县、礼泉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组团。

深入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加强西安市、咸阳市和西咸新区发展战略统筹,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合作互助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加强资源整合和制度设计,着力在空间规划对接、产业布局协同、生态环境共治、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加快构建互联互通、管理协同、开放便捷、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积极推动市政、能源、信息等对接联网。按照板块相近、布局合理、功能明晰原则,优化西咸新区五大新城与西安七大开发区、咸阳高新区产业发展格局,合理引导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一批协作配套、联系紧密、特点鲜明的产业集群。发挥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综合功能,完善西安代管西咸新区管理体制机制,不断激发新区发展活力。

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发挥西安带动作用和咸阳、渭南、铜川、杨凌比较优势,加快生产力一体化布局。编制西安都市圈产业发展地图,制定区域产业布局指南,搭建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平台。提升西安综合服务、产业辐射和总部经济发展能级,引导中心城区“退二进三”,推动一般制造业向都市圈梯度转移,形成梯次配套、优势互补的现代化产业生态圈。探索建立税收共享、统计核算机制,推动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实现“管理+品牌+资源”高效叠加。

加强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步伐。健全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强化一体化发展和衔接协同,有序推动西安市轨道交通向周边城镇、产业园区适度延伸,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合理加密快速公路通道,加快打通一批城际断头路、拓宽瓶颈路,有序推动城际公路市政化和城际客运公交化。扩大西安公共服务辐射半径,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布局,鼓励共享博物馆、体育馆、图书馆等公共场馆,推动公交卡等通用,形成便利共享的生活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engzhouzx.com/mzlt/11961.html
------分隔线----------------------------